洛下赠彻公
天竺沙门洛下逢,请为同社笑相容。
支颐忽望碧云里,心爱嵩山第几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洛阳与天竺僧人相遇,共游寺庙共同欢笑。
倚着下巴忽然看到远处的碧云,心中喜欢这座嵩山的景色如画。
去完善
释义
"洛下":这里指洛阳。
"天竺沙门":指印度来的僧人,“沙门”一词是梵语音译,意为佛教出家人。
"碧云":形容蓝天中的白云。
"心爱嵩山":这里是说陈羽心向嵩山修行,第几重是指对修行的深入程度,用山的层数来形容。
去完善
赏析
《洛下赠彻公》是一首描绘作者与彻公在洛阳相遇的诗作。诗中,作者以天竺沙门(指印度僧人)自喻,表达了与彻公的深厚友谊以及共同追求佛学的愿望。“请为同社笑相容”表现了两人之间轻松愉快的氛围,显示出他们不拘小节、志同道合的品质。
接下来,诗人通过“支颐忽望碧云里,心爱嵩山第几重”表达对远方的嵩山的思念之情。“支颐”意为托着下巴,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凝望远方时的姿态。“碧云里”借碧蓝的天空为背景,暗示出嵩山的遥远。最后一句“心爱嵩山第几重”则通过设问,强调了诗人对嵩山的深深眷恋。整首诗将友情、哲学思考和对自然的赞美融为一体,流露出深沉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洛下赠彻公》是唐代诗人陈羽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804年左右,正值唐朝中期。当时社会繁荣,文人墨客云集,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陈羽作为一个颇有才情的文人,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如愿及第。他曾游历江南各地,结交了许多文人雅士,与他们共同探讨诗歌创作。然而,仕途的不顺让他感到有些失落,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
在这段时间里,陈羽结识了高僧彻公,两人志趣相投,成为了朋友。彻公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他的德行和才情深深影响了陈羽。陈羽在洛下(今河南洛阳)与彻公相遇,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洛下赠彻公》。
这首诗表达了陈羽对彻公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豁达态度。虽然他在科举路上遭遇了挫折,但他仍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正是他能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一定成就的重要原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