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上楼
凭高多感慨,怕上夕阳楼。
云阁四山雨,江分两岸秋。
雁来惊客意,枣熟动边愁。
醉里看长剑,英雄志未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站在高处不禁引发诸多感慨,害怕登上那笼罩在夕阳余晖下的楼阁。
云雾缭绕中的山峰伴随着细雨,江水分为两半各携带着秋天的气息。
大雁飞来让我感到惊喜,枣树上的果实成熟触动了我的边疆忧虑。
醉眼中看着长长的剑柄,心中涌起壮志未酬的英雄理想。
去完善
释义
1. 凭高:指登高望远。
2. 感慨:因有所感触而慨叹。
3. 怕上:不愿意登上。
4. 云阁:指高高的楼阁。
5. 四山:四周的山。
6. 江分:江水将大地分开。
7. 雁来:大雁南飞。
8. 惊客意: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9. 枣熟:指秋天收获的季节。
10. 边愁:指离别的忧愁。
11. 醉里:喝醉了的时候。
12. 看长剑:观赏宝剑。
13. 英雄志:英雄的志向。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雄浑的笔触描绘了登高怀古、家国忧思与壮志难酬的主题。首句“凭高多感慨”凸显了诗人登高望远时所触发的深沉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抒情基调。第二句“怕上夕阳楼”则暗示出诗人内心的隐忧和畏惧,与第一句相互照应,突显出作者情感的复杂性。
接下来四句分别描写了周围环境的特点:“云阁四山雨,江分两岸秋”,展现出风雨交加中的云山楼阁与江河之上的秋色渲染,画面辽阔且富有意境。“雁来惊客意,枣熟动边愁”则表达了诗人因大雁南飞而引发的离别思绪以及对战乱的忧虑,寓情于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触动。
最后两句“醉里看长剑,英雄志未酬”是诗人壮志难酬的自我写照,展示了其内心深处的无奈与愤懑。通过酒后的短暂沉醉来缓解现实的痛苦,借手中长剑表达英雄之志,既体现了诗人坚守信念的一面,又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怕上楼》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潘玙的一首描绘离别愁绪的诗作。这首诗歌创作于宋光宗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正值金国与南宋的战乱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潘玙作为南宋官员,曾多次参加抗金斗争,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困苦。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在诗中,潘玙通过描述自己害怕登上高楼的心情,表达了他在战乱时期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担忧。他担心自己在战场上的安危,也担心家人在战乱中的生活状况。这种情感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此外,这首诗还反映了潘玙在面对战争时的无奈和迷茫。他作为一个文人,虽然有心报国,但在现实面前却无能为力。这使得他对未来充满了忧虑和恐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