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赠蛮僧

标题包含
赠蛮僧
南海何年过,中林一磬微。病逢秋雨发,心逐暮潮归。 久卧前山寺,犹逢故国衣。近来慵步履,石藓满柴扉。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南海多少年过去,山林中的一声钟磬回荡。生病时遇上秋雨连绵,心情随着傍晚的潮水起伏。长久地躺在寺庙前的山上,还能遇到故国的故人。最近懒惰了脚步,门前的青苔铺满了柴门。
去完善
释义
1. 南海:这里指位于中国南部沿海的海南省。 2. 中林:山林深处。 3. 磬: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玉石制成,形状像曲尺。 4. 发:生病的意思。 5. 心逐暮潮归:指心情随着夜晚的潮水声而变得平静。 6. 久卧前山寺:长时间在前面的山寺里居住。 7. 故国衣:故乡的衣服。 8. 慵:慵懒。 9. 步履:行走的步伐。 10. 石藓:苔藓。 11. 柴扉:用树枝编成的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与南方蛮僧的交往中产生的感触和思考。诗人首先通过“南海”、“中林”、“磬”等词汇展现了南蛮僧人的生活环境及宗教修行,同时点明了诗歌的主题——赠给来自南方的僧人。接下来诗人以自己为中心,描述了面对疾病、暮年与故乡的复杂情绪,并表达了对与僧人交流的渴望。最后两句则借景抒情,诗人表示自己因为疲惫而疏于世事,生活的感悟都藏在这荒草之中。整体而言,该诗语言朴实,意象丰富,富有禅意,表现了作者身处困境却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太和年间(827-835年),晚唐诗人郑巢写下了这首《赠蛮僧》:“一锡随缘到海涯,偶然相见在天台。定知不是凡夫子,莫问生缘与死灰。”这首诗是写给一位来自远方的僧人朋友的。 此时,唐朝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而佛教作为当时的文化支柱之一,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郑巢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才情的诗人,对于国家的现状和个人的命运感到痛心疾首。他以这首诗寄寓了对友人的深厚感情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郑巢一生漂泊不定,曾游历江南各地,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和僧人朋友。在这些交往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和人格魅力。他的诗作多表现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探寻,这首《赠蛮僧》就是其中的一例。在这首诗中,郑巢通过对友人身份及言行的描绘,表达了彼此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