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秋日陪姚郎中登郡中南亭

标题包含
秋日陪姚郎中登郡中南亭
云水生寒色,高亭发远心。 鴈来疎角韵,槐落减秋阴。 隔石尝茶坐,当山抱瑟吟。 谁知潇洒意,不似有朝簪。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云水带来寒冷的感觉,高亭引发远方的思念。 大雁飞来,稀疏的排成人字形飞过,槐树落叶使秋天的阴影减少。 隔着石头品着茶香坐着,面对大山弹奏琴弦低吟。 谁知道这种洒脱的心意,不像是有公务在身的朝廷官员。
去完善
释义
1. "云水生寒色":云水,指云雾缭绕的水面;生,产生,这里表示出现;寒色,寒冷的天气或景象。 2. "高亭发远心":高亭,指位于高处的亭子;发,激发;远心,长远的想法或向往。 3. "鴈来疎角韵":雁来,大雁南飞的季节;疎,稀疏;角韵,音韵和谐的音乐。 4. "槐落减秋阴":槐落,槐树叶子凋零的情景;减,减少;秋阴,秋天的阴郁天气。 5. "隔石尝茶坐":隔石,隔着石头;尝,品尝;茶,茶叶;坐,坐下。 6. "当山抱瑟吟":当山,面对山川;抱,怀抱;瑟,古代一种弦乐器;吟,吟咏。 7. "谁知潇洒意":潇洒,自然大方,无拘无束;意,意境或心情。 8. "不似有朝簪":不似,不像;朝簪,朝见皇帝时戴的簪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天与友人一起登上郡中南亭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渴望摆脱世俗纷扰、享受宁静生活的隐逸之情。首联通过“云水”和“寒色”描绘出秋天的景象,同时也表现出诗人高远的情怀;颔联通过对“雁来”和“槐落”的观察,进一步表现了秋天的氛围以及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感;颈联描述了诗人在南亭品茶、抚瑟的行为,展示了诗人的悠闲自得;尾联则借助“朝簪”这一意象,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日陪姚郎中登郡中南亭》是唐代诗人郑巢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847年左右的唐朝中期。 在这段时间里,郑巢正身处官场,虽然担任一县主簿之职,但他内心却向往山林间的隐逸生活。这从他另一首名为《题宁国寺故僧院》的诗中可以看出,他写道:“山色依然僧已亡。”表达了他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在诗中,郑巢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色和自己在南亭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的隐逸情怀和对官场的厌倦。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恢复期,尽管政治相对稳定,但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许多士人如郑巢一样,选择离开喧闹的尘世,寻找心灵的慰藉。 在诗歌的背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郑巢渴望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境,以及他对世俗生活的超脱态度。这种心境和态度使得他在官场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最终使他成为一个淡泊名利、胸怀宽广的文人。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