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崔中丞北斋
湖近草侵庭,秋来道兴生。寒潮添井味,远漏带松声。
放卷听泉坐,寻僧踏雪行。何年各无事,高论宿青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湖边的草地渐渐侵入庭院,秋天来了,道路旁的植物焕发生机。寒意袭来,使得水井的味道更加浓郁,远处的漏声伴随着松涛声在耳边回荡。放下书本,聆听着泉水流淌的声音,寻找僧人踏着雪花前行。不知何时,我们能各自都没有烦恼,一起在青城的夜晚畅谈人生。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湖:这里指南湖。
2. 草侵庭:指草木生长的环境宁静且优雅。
3. 道兴生:对道教的兴趣逐渐增加。
4. 寒潮:寒冷的潮气或气流。
5. 添井味:增添水井的味道。
6. 远漏:远处传来的滴漏声。
7. 带松声:伴随着松树的声音。
8. 放卷:放下书卷。
9. 听泉坐:静静地聆听泉水流动的声音。
10. 寻僧:寻找僧人。
11. 踏雪行:在雪地上行走。
12. 高论:深入的讨论。
13. 宿青城:指在青城县过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所处的清幽环境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湖近草侵庭”描述了湖水和草地相互交融的景象,表现了秋天的寂寥和空旷。同时,“秋来道兴生”意味着在秋天这个适合沉思的季节里,诗人对于人生道路的思考更加深入。接下来的两句“寒潮添井味,远漏带松声”则刻画了寒冷的天气下,诗人依然能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冰冷的潮水和遥远的滴水声伴随着松涛之声,令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在诗的下半部分,“放卷听泉坐,寻僧踏雪行”表达了诗人在这宁静的环境中寻找内心平和的过程。通过读书、聆听泉水以及探访僧侣,诗人实现了心灵的净化与升华。最后两句“何年各无事,高论宿青城”寄托了诗人的期望:希望能有一天能够彻底放下世俗琐事,与友人共同在青城山上享受清闲的畅谈。整首诗体现出诗人从容面对自然与人世的态度,展示了其对恬淡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崔中丞北斋》是唐代诗人郑巢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崔中丞北斋周围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崔中丞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其品行的赞美。
首先,我们来看诗词的创作时间。这首诗创作于唐朝,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高度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们喜欢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郑巢作为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大多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仰。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该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郑巢在唐朝是一个颇有影响力的诗人,但他的生平事迹却鲜为人知。据史书记载,他曾担任过一些官职,但在官场上的表现并不出众。这可能与他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人生态度有关。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的超脱。这种人生态度也体现在《题崔中丞北斋》一诗中。
最后,我们来看看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相关背景知识。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个时期,诗歌成为了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方式。许多著名诗人如杜甫、李白等都活跃在这个时代,他们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巢作为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