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校书赴夏口从事
西风吹远蝉,驿路在云边。
独梦诸山外,高谈大斾前。
夜灯分楚塞,秋角满湘船。
郡邑多岩窦,何方便学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西风带走远方的蝉鸣,驿站位于云端边缘。
在群山之外的梦中独行,在高大的旗子面前畅谈。
夜晚的灯光照亮楚地的关塞,秋天的号角响彻湘江的船只。
城邑多有岩洞洞穴,如何找到方便的途径去学习成仙之道?
去完善
释义
1. 西风:这里指秋风;
2. 驿路: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的邮驿道路;
3. 云边:高空,这里比喻距离很远的地方;
4. 独梦:独自产生梦想;
5. 诸山:各座山,这里泛指很多山;
6. 高谈:这里指热情洋溢地谈论;
7. 大旆:大的旗子;
8. 楚塞:楚国边界地带;
9. 秋角:秋天的号角声;
10. 湘船:湘江上的船只;
11. 郡邑: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这里指郡城和县邑;
12. 岩窦:石穴或洞穴,这里指深山幽谷;
13. 何方便:用什么方法;
14. 学仙:学习成仙之道。
去完善
赏析
首联“西风吹远蝉,驿路在云边”,以西风、远蝉和驿路三个意象勾勒出一幅萧瑟的秋景图,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基调。诗人以秋风中的远蝉比喻魏校书远离故土,奔赴夏口从政之事,表达出离别之愁和对朋友的关怀之情。
颔联“独梦诸山外,高谈大斾前”,描述了魏校书离家远行之际,诗人独自思念着他,同时也展现出魏校书豪情壮志的一面。“独梦”与“高谈”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乐观面对人生困境的敬仰之情。
颈联“夜灯分楚塞,秋角满湘船”,进一步描绘了魏校书沿途所见的景象,夜灯下的楚塞、秋角声中的湘船,呈现出浓郁的异乡风情,加重了别离之情。
尾联“郡邑多岩窦,何方便学仙”,以设问的形式表达了对魏校书的关切之意。希望他在夏口任职期间能够找到适合修行的地方,隐喻盼望魏校书能够在新的环境中保持一颗恬静的心,同时寄托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厚感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送魏校书赴夏口从事》,是由唐代诗人郑巢创作于唐武宗会昌年间(公元841年-846年)。在这个时期,唐朝的国势已经由盛转衰,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而诗人郑巢则是唐朝的遗民,他身世坎坷,仕途不顺,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在郑巢所处的时代,科举制度已经成熟,许多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然而,郑巢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及第,这使他深感怀才不遇的无奈。尽管如此,郑巢并未放弃对文学的热爱,他继续以诗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朋友的关爱。
这首《送魏校书赴夏口从事》是郑巢为送别朋友魏校书所作。当时,魏校书被任命为夏口从事,即将离开故乡远行。郑巢深知朋友此行的艰辛,于是以诗相赠,表达对朋友的关切之情。在这首诗中,郑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离别之际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他也勉励朋友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