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姚郎中题凝公院

标题包含
和姚郎中题凝公院
后房寒竹连,白昼坐冥然。片衲何山至,空堂几夜禅。 叶侵经上字,冰结砚中泉。雪夕谁同话,悬灯古像前。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后屋的竹林显得寒冷,白天在此静坐,似乎周围一片寂静。忽然听到门外有片语传来,原来是一位僧人从山中到来,在空空荡荡的禅堂里度过了几个不眠之夜。 竹叶已经侵占了经书上的文字,砚台里的泉水也因冰冻而凝结。在这下雪的夜晚,有谁可以一起交谈呢?只能点亮一盏灯,陪伴着我站在古老的佛像前。
去完善
释义
1. 姚郎中:唐朝的一位官员,本诗是写给他的。 2. 凝公院:和尚的住所或者寺庙的名字。 3. 后房:指和尚或者僧人的住所。 4. 寒竹:指冬天的竹子,这里的意思是冬天里的竹子。 5. 白昼:指白天。 6. 冥然:指精神集中,内心平静的状态。 7. 片衲:指的是僧人的衣服。 8. 何山:指哪个山,这里可能是指僧人所在的山的名字。 9. 空堂:指寺庙的大厅。 10. 几夜禅:指好几晚都在进行佛教的修行。 11. 叶侵:指的是叶子生长覆盖了。 12. 经上字:指佛经上的文字。 13. 冰结:指冰凝结。 14. 砚中泉:指砚台中的水滴。 15. 雪夕:指下雪的夜晚。 16. 谁同话:指与谁一起说话。 17. 悬灯:指悬挂着的灯。 18. 古像:指古代的佛像。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凝公院景象的诗。诗的开头,诗人以“后房寒竹连”描述了凝公院的清幽环境。接着,用“白昼坐冥然”刻画了僧侣们在白日里安静冥想的形象。“片衲何山至,空堂几夜禅”两句,则是描写僧侣们从何处来,以及他们在这空寂的讲堂里度过了多少个日夜禅修。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凝公院的宁静氛围。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以“叶侵经上字,冰结砚中泉”两个生动的意象,进一步揭示了凝公院的环境特点。绿叶逐渐覆盖了经书,冰封住了砚台的泉水,这些都反映出凝公院冬天的寒冷和静谧。 最后两句,“雪夕谁同话,悬灯古像前”,则表达了诗人在冬雪的夜晚,期待着与谁一起在凝公院的佛像前谈话的心愿。这一句使整首诗显得更为生动和富有感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姚郎中题凝公院》是唐朝诗人郑巢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左右,当时郑巢担任监察御史一职,负责监察朝廷百官。这一年,他在游览长安城内的凝公院时,受到姚郎中的邀请一同参观并写下此诗。 在这段时间里,唐朝已经进入了中晚期的衰弱阶段。尽管宣宗皇帝励精图治,试图振兴国家,但由于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严重,国家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与此同时,文人士大夫们在政治上受挫,开始转向寻求个人心灵的慰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郑巢以恬淡的心态面对现实,在游历名胜古迹的过程中抒发自己的感慨,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