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姚郎中罢郡游越
逍遥方罢郡,高兴接东瓯。
几处行杉迳,何时宿石楼。
湘声穿古窦,华影在空舟。
惆怅云门路,无因得从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悠然卸任离郡去,欣逢东瓯共愉悦。
漫步杉林通幽径,何日借宿石楼中?
江涛声穿过古老隧道,华灯映照空船悠悠。
感慨云门故地重逢难,无缘再访同游时。
去完善
释义
1. 罢郡:指卸任地方官职。罢,停止、解除;郡,古代行政区划单位。
2. 高兴:这里指愉快的心情。
3. 东瓯:地名,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一带,是古代越族的居住地。
4. 行杉迳:行走在种满杉树的田间小路。行,行走;杉,常绿乔木;迳,小路。
5. 宿石楼:过夜在石楼。宿,过夜;石楼,用石头建造的楼房。
6. 湘声:湘江的水声。湘,湘江,长江的重要支流;声,水声。
7. 古窦:古代的洞穴。窦,洞穴。
8. 华影:华美的影子。华,华美;影,影子。
9. 空舟:空置的船。空,闲置、空置;舟,船只。
10. 云门路:云门山上的道路。云门,云门山,位于山东省青州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郑巢写给朋友姚郎中的一封信,表达了对方卸任官员职务、开始旅行生活的喜悦。诗歌的前两句“逍遥方罢郡,高兴接东瓯”描绘了姚郎中结束了繁忙的郡务工作,开始了自由自在的生活。诗人用“逍遥”和“高兴”两个词来形容姚郎中的心情,表达出他对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接下来的四句,“几处行杉迳,何时宿石楼。湘声穿古窦,华影在空舟。”是对姚郎中游历生活的设想。想象着他穿梭在杉树丛生的山径间,或是在石楼上留宿,聆听湘江水流穿过古老的岩洞,感受阳光洒落在空舟上的美景。诗人通过这四个场景的描绘,展现了旅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种种美好。
最后两句,“惆怅云门路,无因得从游。”则流露出诗人的遗憾之情,他不能与友人一起同游。然而,这种遗憾并没有影响到整首诗的情绪,反而使诗歌更加真挚动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姚郎中罢郡游越》是唐朝诗人郑巢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
在唐朝中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这使得文人墨客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游学和游览。在这个时期,郑巢与姚郎中成为了好友,共同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然而,姚郎中因为种种原因辞去了郡守职务,准备去越地(今浙江一带)游历。郑巢为此写下了这首充满离愁别绪的诗篇,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深不舍之情。
郑巢生活在唐代中期,此时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文人士大夫热衷于游山玩水、饮酒赋诗。此外,唐代的科举制度也使得士人阶层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他们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郑巢虽然才学出众,却始终未能在科场上脱颖而出,这使他产生了一定的失落感。在这种背景下,他与姚郎中的友谊显得尤为珍贵,也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