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衡州薛从事
吟去望双旌,沧洲晚气清。
遥分高岳色,乱出远蝉声。
楚霁云连寺,湘寒浪浸城。
孤猨不可听,一听白髭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咏诗思君影无踪,苍茫水域晚来风。
远山景色隔不断,近闻秋蝉处处鸣。
楚国晴天连古寺,湘江浪涌城如浮。
孤猿哀鸣入我耳,白发满鬓难掩愁。
去完善
释义
1. 衡州:唐朝时期的州郡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衡阳市一带。
2. 薛从事:指诗人所送之人,担任从事(官员职位)的薛姓人士。
3. 双旌:古代出行时用于标识官员身份的旗帜。此处代指薛从事离开时使用的仪仗。
4. 沧洲:指水边之地,这里可能指诗人送别薛从事的地方。
5. 高岳:指高山。这里可能指的是衡州附近的山岳景色。
6. 楚:楚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大致位于今天的湖南、湖北等地。
7. 霁: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8. 湘:湘江,流经湖南的一条主要河流。
9. 浪浸城:形容江水拍打城墙的景象。
10. 孤猨:孤独的猿猴。
11. 一听:一听之下。
12. 白髭生:白头发增加。这里用来形容诗人因为听到猿猴啼叫而引发对离别哀愁的感受,以至于头发变白。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离别情感的诗歌。首先诗人用“双旌”来形容即将离去的友人,表现出他的离别之情。同时,“沧洲晚气清”一句点明了诗人所处的自然环境,不仅体现出夜晚的清凉之气,更暗示了友人与自己之间的距离和即将分别的氛围。接着,“遥分高岳色,乱出远蝉声”两句以山岳和蝉声象征远离故乡的朋友,展示出诗人的不舍之意。之后,“楚霁云连寺,湘寒浪浸城”则通过描绘湖南地区的风景和地形,传达了诗人对友人未来的祝福。最后,“孤猨不可听,一听白髭生”两句表达了诗人因离别的悲伤而引发的对时间的感慨,并借助于猿猴的声音揭示人生苦短的主题。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离别之情,又有人生哲理,充分展示了郑巢作为诗人的独特风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衡州薛从事》是唐代诗人郑巢在唐德宗贞元年间所作的一首送别诗。在这个时期,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社会矛盾激化,民生疾苦严重。然而,诗歌创作并未因此而消沉,反而呈现出一种悲愤激昂的气象。
郑巢作为这个时代的文人,他的人生际遇也颇有些波折。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尽管如此,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关心并没有减弱。他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这样的时代和社会环境。郑巢在与朋友告别时,想起了他们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同时也对朋友的未来充满了担忧。他希望朋友能在新的岗位上有所作为,为国家为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