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韦弇
挂席曙钟初,家山半在吴。
艣声过远寺,江色润秋芜。
陂鹤巢城木,边鸿宿岸芦。
知君当永夜,独钓五湖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拂晓钟声初响时我挂起船帆,家乡的山脉有一半位于吴地。
船桨划过水面的声音传向远方寺庙,江河的色彩滋润着秋天丛生的草莽。
山坡上的鹤群筑巢于城边的树木,边境的大雁栖息在水岸的芦苇丛中。
我知道你在长夜里独自垂钓于五湖的角落。
去完善
释义
1. 挂席:挂帆,意指乘船远航。
2. 曙钟:早晨的钟声。
3. 家山:家乡的山山水水。
4. 吴:此处指代江南地区。
5. 艣:船橹,是推动船只前进的工具。
6. 远寺:远方的寺庙。
7. 江色:江水的颜色。
8. 秋芜:秋天的杂草。
9. 陂:池塘。
10. 鹤:鸟类的一种,常用来比喻超脱、高洁的人或事。
11. 巢城木:筑巢在城墙上的树木上。
12. 边鸿:边陲的鸿雁,指代远方来的信使。
13. 宿岸芦:停歇在岸边芦苇丛中的大雁。
14. 知君:知道您。
15. 当:面临。
16. 独钓:独自垂钓。
17. 五湖:泛指湖泊众多之地。
18. 隅:角落。
去完善
赏析
《送韦弇》是唐代诗人郑巢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表达出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不舍之情以及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首联“挂席曙钟初,家山半在吴”描绘了诗人早晨挂席启程的情景。诗人以曙光中的钟声作为时间的标志,表达了离别时刻的到来。同时,“家山半在吴”一句,传达了诗人离家时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颔联“艣声过远寺,江色润秋芜”描述了诗人扬帆远航的景象。艣声悠扬飘过远方的寺庙,江水波光粼粼映照着秋天的荒芜。这两句既写出了自然景观的秀美,又表现了诗人离别的哀愁。
颈联“陂鹤巢城木,边鸿宿岸芦”是对诗人所处环境的具体描绘。水边的白鹤筑巢于城楼旁的树木上,边疆的鸿雁则在岸边的水草中过夜。这一联展现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和谐共处,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和对生命的敬畏。
尾联“知君当永夜,独钓五湖隅”是诗人对友人的祝福。诗人想象着友人在漫长的夜晚里独自在五湖垂钓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爱和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唐代诗人郑巢创作的五言律诗《送韦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784年,即唐朝德宗建中五年。在这个时期,唐朝国势逐渐衰微,社会动荡不安。
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郑巢的生活境遇颇为曲折。他曾在长安过着隐居生活,后因战乱辗转至江南一带。在这段时间里,郑巢失去了自己的家园,不得不四处漂泊。尽管如此,他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与朋友互相勉励,以诗歌抒发胸臆。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藩镇割据现象严重,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中央政权逐渐衰弱。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为了避祸,纷纷远离政治中心,转向了山林田园生活。郑巢也是如此,他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中,表达了对自然、对人生的深刻领悟,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