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贞法师
巡礼知难尽,幽人见亦稀。几年潭上过,何待雪中归。
远瀑穿经室,寒螀发定衣。无因寻道者,独坐对松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巡游观光总有无法尽览之处,隐逸之人更是难得一见。在潭边度过了几个春秋,何必等到冬天雪花飘落再回家。远处瀑布穿过僧舍,寒冷的秋蝉唤醒了修行人的衣服。没法寻找求道的人,独自坐在门前面对松树冥想。
去完善
释义
1. 巡礼:佛教指僧徒到各地朝拜名刹,参观礼拜佛塔。
2. 幽人:幽居之人,指贞法师。
3. 潭上: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一带。
4. 何待:何时。
5. 远瀑:指远处传来的瀑布声。
6. 经室:僧侣诵经之室。
7. 寒螀:秋蝉。
8. 无因:没有机会。
9. 道者:此处指贞法师。
去完善
赏析
首联“巡礼知难尽,幽人见亦稀”,表达了诗人对巡礼(佛教用语,指巡访名山古刹)的艰辛和难以完成的认识,同时也揭示了诗人在尘世中遇到的知音甚少,更多的是孤独和寂寥。这两句为全诗奠定了哀伤、沉重的基调。
颔联“几年潭上过,何待雪中归”,叙述了诗人在潭边度过的岁月以及心中期盼着在白雪皑皑的季节里踏上归途。这两句诗通过描绘不同季节的景象,突出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和对故乡的眷恋。
颈联“远瀑穿经室,寒螀发定衣”,以瀑布穿过经室(僧侣诵读佛经的地方)和寒蝉鸣叫时的氛围来表现诗人所感受到的寂静与孤独。这种孤独感不仅体现在现实中,更渗透到了诗人的精神世界。
尾联“无因寻道者,独坐对松扉”,诗人表达了自己寻找同道者的愿望无法实现,只能独自面对松树和门扉,寓意着诗人虽然渴望得到理解与支持,但最终仍要承受孤独的境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贞法师》是唐朝诗人郑巢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公元850年左右的晚唐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政治上出现了宦官专权、牛李党争等复杂现象。在经济上,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流离失所,民生困苦。在文化上,虽然文人士大夫崇尚儒学,但是佛教和道教在民间仍然有着广泛的传播。
在这个大背景下,郑巢作为一名文人,他的人生际遇也受到了时代的深刻影响。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因此他的仕途并不顺利。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反而更加努力地创作诗歌,以此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
《寄贞法师》这首诗表达了郑巢对佛教信仰的崇敬之情。贞法师是他在生活中结识的一位僧人,两人在佛学的交流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这首诗中,郑巢通过对贞法师的高尚品质和佛法修为的赞美,表达了他对佛教信仰的尊重和敬仰。同时,通过这首诗,我们也可以看出郑巢在面对生活困境时,选择以佛教信仰来寻求心灵慰藉和精神寄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