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
寒蛩鸣不定,郭外水云幽。
南浦鴈来日,北窗人卧秋。
病身多在远,生计少于愁。
薄暮西风急,清碪响未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蟋蟀在寒冷中鸣叫,城外的水和云显得格外宁静。
当大雁从南方飞来的时候,我正躺在北方的窗边度过秋天。
疾病使我的身体远离繁华世界,而生活中的忧虑却少之又少。
傍晚时分,西风吹过,砧声此起彼伏,不停歇地回荡在空中。
去完善
释义
1. 寒蛩(qióng):秋天的蟋蟀。蛩,蟋蟀。
2. 郭外:城郭之外,指郊野。
3. 南浦:泛指面朝南的水边。这里代指南方。
4. 北窗:北面的窗户。这里借指北方。
5. 人卧秋:人在秋季休息。
6. 病身:生病的身体。
7. 生计:生活的计策或方法。
8. 薄暮:傍晚。
9. 西风:从西方吹来的风。多指秋风。
10. 清碪(zhēn):敲击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秋思”,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深远的思乡之情和生活的困顿之感。
首联以“寒蛩鸣不定”起句,暗示了秋天的来临,同时借用蟋蟀的鸣叫,巧妙传达出诗人的内心情感波动。紧接着用“郭外水云幽”写景,以平静的水面与远方的云朵构成一幅深邃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在异乡思乡的哀愁。
颔联中“南浦鴈来日,北窗人卧秋”,诗人以南浦的大雁来做比喻,表达自己的离愁;并通过北窗的视角,借秋天收获后人们休养的时刻,象征着自己劳累奔波的现状。
颈联“病身多在远,生计少于愁”,诗人表达了自己背井离乡、为生活奔波劳碌的无奈。这两句不仅道出了生活现实的困境,也深刻揭示了自己的孤独感。
尾联“薄暮西风急,清碪响未休”,诗人以傍晚时分呼啸的西风作为背景,用此起彼伏的捣衣声隐喻自己的忧虑,同时也渲染了秋意更浓的气氛,进一步强调了自己深沉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思》是唐代诗人郑巢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其全文如下:
草色频年旷,虫声故国悲。
世缘催白发,身病挂乌纱。
楚泽南山广,吴洲北雁迟。
裴徊秋色里,凭吊老怀时。
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是在晚唐时期,即公元850年至900年间。在这个时期,唐朝已经走向衰落,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郑巢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他看到自己的头发因世事变迁而逐渐变白,身体也因疾病困扰而无法摆脱官职的重担。他想象着遥远的南方,那里有广阔的楚泽和南山,还有那些飞往北方的南雁,它们似乎也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郑巢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不满。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晚唐时期的社会现实,也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