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象上人还山中

标题包含
送象上人还山中
竹锡与袈裟,灵山笑暗霞。泉痕生净藓,烧力落寒花。 高户闲听雪,空窗静捣茶。终期宿华顶,须会说三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竹子新绿映照着袈裟,灵隐山的笑容似乎也沾染了霞光。泉水痕迹生出的青苔洁净可爱,火燃烧时落在寒冷的花上。高高的门户静静倾听着雪花飘落的声音,空空的窗户下有人在静心烹煮茶汤。期待着最终能住在这美丽的地方,在那里一定会有人说起三巴的故事。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象上人:指的是僧人或道士中的出家人。 2. 竹锡:僧人的饮食器具。 3. 袈裟:僧人穿的衣服。 4. 灵山:佛教中传说的圣地,这里指的是诗人想象中位于山中的寺庙。 5. 暗霞:指日落时的霞光。 6. 泉痕:泉水的痕迹,这里指的是泉水冲刷形成的痕迹。 7. 净藓:长在寺庙周围的苔藓。 8. 烧力:柴火烧后的灰烬。 9. 寒花:冬天开的花,这里指雪花。 10. 高户:高处的人家。 11. 闲听雪:形容心情宁静地聆听雪落的声音。 12. 空窗:窗户敞开,表示房间无人。 13. 捣茶:泡茶的一种方法,将茶叶放入茶臼中捣碎。 14. 宿华顶:华顶是五台山的最高峰,这里是诗人和象上人相约一起修行的地点。 15. 三巴:古代重庆、南充、合川一带的称呼。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郑巢写给一位即将返回山中的象上人的。诗人通过描绘象上人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他修行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重逢的期待。 首联“竹锡与袈裟,灵山笑暗霞”,描绘了象上人身着袈裟、手持竹锡的形象,以及他所在灵山的美丽景色。这里,诗人以“笑”字形容灵山,赋予山水生命,使它们具有一种超脱尘世的灵性。 颔联“泉痕生净藓,烧力落寒花”,描述了象上人在山中生活的一部分:洁净的苔藓生长在山泉旁,冷落的落花伴随着焚烧的香火。这两句诗形象地展示了象上人的生活环境和心境,表现了他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颈联“高户闲听雪,空窗静捣茶”,刻画了象上人独居山中的生活场景。在高山之中,他可以悠闲地聆听雪落的声音;在空旷的窗户前,他静静地煮茶品茗。这种宁静的生活体现了象上人对禅意的追求和人生的彻悟。 尾联“终期宿华顶,须会说三巴”,表达了诗人期待与象上人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再次相聚的愿望。华顶山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诗人希望能在这里与象上人共度一段时光,共享佛法的智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郑巢的《送象上人还山中》这首诗创作于唐朝末年,当时的社会风气尚佛好道,许多人向往归隐山林的生活。诗人郑巢在这首诗中以笔墨勾勒出一幅禅意盎然的山水画,寓意深远。 郑巢本人为唐末秀才,由于安史之乱爆发,科举制度受到破坏,他未能进入官场实现抱负,故而以山水诗寄情抒怀。他的诗词意境空灵,韵律自然,既富有浓厚的田园生活气息,又传达出超脱世俗的烦恼、追求内心宁静的人生态度。在唐朝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郑巢的诗作展现了一幅理想中的山林生活画卷,寓意着人们对和谐安宁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