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赠丘先生

标题包含
赠丘先生
云泉心不爽,垂日坐柴关。砚取簷前雨,图开异国山。 原僧招过宿,沙鸟伴长闲。地与中峰近,残阳独不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处在此山中,心中颇有些郁闷和失落。白天的时候,我在山间木屋中静坐。眼前的砚台滴落着屋檐前的雨滴,远处的画卷展示的是异域的山景。 山中的僧侣邀请我去留宿,悠闲的时光中还有沙滩上的鸟儿相伴。这个地方离山峰很近,可是夕阳却迟迟不愿落下。
去完善
释义
1. 云泉:指高洁的志趣。这里借指丘先生的高尚品质。 2. 垂日:即将落下的太阳。这里形容傍晚时分。 3. 柴关:用柴草制作的门。这里代指丘先生的住处。 4. 硯取簷前雨:借用屋檐前的雨水来研磨墨汁。 5. 图开异国山:打开画卷欣赏异国的山水景色。 6. 原僧:居住在原野的僧人。 7. 沙鸟:沙滩上的水鸟。这里用来形容自由自在的生活。 8. 中峰:这里指华山的中峰。 9. 残阳:即将落下的夕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郑巢写给一位名叫丘先生的诗人的。诗中的“云泉心不爽”指的是诗人追求超脱世俗、宁静致远的境界;“垂日坐柴关”则描绘了诗人静坐于简陋的柴门旁的情景,表达出诗人甘于淡泊的生活态度。接下来,“砚取簷前雨,图开异国山”两句,分别描述了诗人借用屋檐下的雨水研磨砚台进行书法创作的情景,以及他展开画卷欣赏异域风光的画面,充分展示了诗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及深厚的艺术修养。此外,“原僧招过宿,沙鸟伴长闲”则表达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在大自然中的怡然自得的心境。最后,“地与中峰近,残阳独不还”,以山水为背景,描述诗人远眺夕阳的美景,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深远的情感和孤独的个性特征。总的来说,整首诗以其生动的形象、优美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郑巢诗作的独特韵味和美学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丘先生》是唐朝诗人郑巢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大约发生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这个时期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加剧,宦官专权,藩镇割据。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郑巢作为一名文人,他的生活并不如意。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取得功名。这使得他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批判。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仍然坚持写作,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关注。 在这首诗中,郑巢通过对丘先生的赞美,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像丘先生那样过上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田园生活。这首诗既是对丘先生的赞誉,也是对诗人自己人生的期许。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