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富春
忆过僧禅处,遥山抱竹门。古房关藓色,秋径扫潮痕。
石净闻泉落,沙寒见鹤翻。终当从此望,更与道人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想起曾经拜访寺庙禅修之地,远方的山脉环绕着竹林门户。古老的房屋覆盖着苔藓的颜色,秋天的道路清扫着潮水的痕迹。石头干净得能听到泉水滴落的声音,沙滩寒冷时可见白鹤飞舞。最终我将在这里守望,与道人再次交流心声。
去完善
释义
《送僧归富春》是一首唐代诗人郑巢的送别诗。以下是注释:
1. 富春: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的富春江畔。
2. 忆过:回忆过去经过的地方。
3. 僧禅处:指僧人的住处或禅院。
4. 抱竹门:指寺院前有竹林环绕。
5. 古房:指久远的房屋建筑。
6. 关藓色:藓色指苔藓的颜色,这里形容房屋的破旧和岁月的痕迹。
7. 秋径:秋天的道路。
8. 扫潮痕:扫去潮水的痕迹。这里描绘的是江边环境。
9. 石净:指石头表面干净,有泉水滴落在上面。
10. 闻泉落:听到泉水的声音。
11. 沙寒:沙子由于气候寒冷而显得干净。
12. 见鹤翻:看到白鹤在空中飞翔的景象。
13. 终当:最终,总有一天。
14. 从此望:从这里远望。
15. 更与:再和。
16. 道人:指僧人。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送僧归富春》中,郑巢以富春江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古朴宁静的山水画卷,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秋日送僧的场景。诗人用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引领我们进入了那个遥远的禅宗世界。
首联“忆过僧禅处,遥山抱竹门”,诗人回忆起曾经过往的那座禅院,远方的群山环抱着竹林,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这里强调的距离感,不仅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还预示着诗人的思绪将随僧人一同回归自然。
颔联“古房关藓色,秋径扫潮痕”,描述了禅院的古老建筑与周围的苔藓和秋天的道路相映成趣,岁月痕迹在诗人笔下流露出历史的厚重感。同时,“扫”字生动地描绘出了扫地僧的清净日常,让画面更加丰满。
颈联“石净闻泉落,沙寒见鹤翻”,泉水清澈、山泉滴落的景象凸显出环境的静谧;在寒冷的沙滩上,飞翔的鹤群又为画面增添了一份生趣。这里动静结合,形象地展示了富春江畔的幽美风光。
尾联“终当从此望,更与道人言”,诗人表示要追随僧人去领略这美景,并且向修道之人寻求心灵的慰藉。从整体上看,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禅宗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独特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太和年间(827-835年),晚唐诗人郑巢创作了这首《送僧归富春》。在这个时期,唐朝已经进入衰落阶段,社会矛盾尖锐,藩镇割据严重。然而,佛教在社会上仍有一定的影响力,许多文人墨客都有出家的意愿。
郑巢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他在科场上多次受挫,未能考取功名。这使得他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和不满。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选择了出家为僧,寻求心灵的慰藉。
富春山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是唐代著名的佛教圣地。郑巢在这首诗歌中,描绘了僧人在富春山修行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僧人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尘世纷扰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