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边使
关河度几重,边色上离容。灞水方为别,沙场又入冬。
曙雕回大旆,夕雪没前峰。汉使多长策,须令远国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走过几条关隘和河流,远方的景色映入眼中。在灞水的岸边刚刚分别,战场上却又迎来冬天。
破晓时分的雕鹰盘旋于大军的大旗之上,傍晚时分雪花覆盖了前面的山峰。汉朝的使者拥有许多有效的策略,必定要让远方的国家归附。
去完善
释义
1. 关河:指边境上的山川关隘。这里借指边疆地区。
2. 度:越过。
3. 几重:多少层。这里形容路途的遥远。
4. 离容:离别时的容貌。这里借指送别之情。
5. 灞水: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一条河流,是古代长安城附近的重要水路交通要道。
6. 大旆:大旗,旗帜。这里指军队的旗帜。
7. 夕雪:傍晚时分下的雪。
8. 没:掩没,覆盖。这里指大雪覆盖了山峰。
9. 汉使:汉朝的使者,这里借指唐朝的使者。
10. 长策:指远大的策略。
11. 远国:指远方的国家,这里指唐朝边疆的其他民族政权。
12. 从:顺从,听从。这里指归顺唐朝。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送边使》,其主题为送别使者。首联“关河度几重,边色上离容”为场景铺垫,描述了关山河川重重,离别时的边境风貌。其中“关河”表示边疆,同时也暗含了行旅险阻之意。颔联“灞水方为别,沙场又入冬”则具体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言简意赅地表达了诗人对边事的关心。颈联“曙雕回大旆,夕雪没前峰”刻画了早上阳光照射下的军旗和傍晚时分被大雪覆盖的山峰的景色,进一步渲染了边疆戍边的氛围。尾联“汉使多长策,须令远国从” 表达了对汉使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凭借高明的策略,使得远方诸国宾服来朝。整体来看,本诗用语洗练而富有力度,生动展现了边塞风光和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郑巢的《送边使》这首古诗创作于唐朝晚期。在这一时期,中国边疆局势紧张,边疆地区时常受到外敌侵扰。朝廷派遣边使前往边疆传达朝廷旨意、联络当地军民共同抵抗外敌。
郑巢在晚年生活在唐王朝末期,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他见多了战争和流离失所的场景,对国家的忧虑之情溢于言表。作为一位文人墨客,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来记录这一历史时期的状况,提醒人们警惕边疆问题,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关切和对和平的向往。
《送边使》这首诗的创作背后反映的是当时唐朝政府对外敌侵扰的关注,诗人借送别边使的契机,表达了自身对保卫国家安宁、维护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