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灵溪李侍郎
貂裘离阙下,初佐汉元勋。河偃流澌叠,沙晴远树分。
牛羊下暮霭,鼓角调寒云。中夕萧关宿,边声不可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身穿华丽皮草离开皇宫,我初次成为汉朝的开国功臣。看着黄河平静流淌,河岸的冰凌堆叠;沙漠在雨后放晴,远方的树林清晰可见。傍晚时分,牛群和羊群走在霞光里;军鼓和号角伴随着寒冷的云朵。在这夜深时刻,我在萧关附近投宿,但边疆的声音却清晰可辨。
去完善
释义
1. 貂裘:贵族的衣饰,这里用以指代李侍郎身份的高贵;
2. 离阙下:离开京城前往地方上任;
3. 汉元勋:汉代的开国功臣,这里用来赞美李侍郎功绩卓著;
4. 河偃:黄河边的偃师市,位于河南洛阳;
5. 流澌叠:形容河水解冻时冰块堆积的景象;
6. 沙晴:晴天时的沙漠景色;
7. 远树分:远方的树木在阳光下显得清晰可辨;
8. 暮霭:黄昏时分的雾气;
9. 鼓角调寒云:用鼓角之声调整寒冷的天气气氛;
10. 中夕:晚上的时候;
11. 萧关:古关隘名,在今宁夏固原市东南,是古代长安通往凉州的要道。
去完善
赏析
《送灵溪李侍郎》是一首描绘边塞戍楼景象的诗。诗人以“貂裘离阙下”开篇,形象地描绘了李侍郎离开京城前往边关的形象。接下来,诗人通过描绘河水的流动、沙漠中的树木和放牧的牛羊等景物,表现了边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特别是“牛羊下暮霭,鼓角调寒云”一句,生动地展现了边塞戍楼的傍晚时分,军士们敲击着战鼓,吹奏着号角,准备迎击来犯之敌的景象。最后,诗人以“中夕萧关宿,边声不可闻”收尾,表达了在边塞的夜晚,边境的战争气氛使得声音都无法传入耳中,展现了边塞戍楼的紧张氛围。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充满了对边塞戍楼生活的深刻体验和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灵溪李侍郎》是唐代诗人郑巢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中唐时期,即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疆域已经大大缩小,政治腐败严重,社会矛盾激化,军事防御能力减弱,边疆民族政权不断侵扰中原地区。然而,诗歌文化却达到了鼎盛阶段,许多著名的诗人和作品都出现在这个时期,如杜甫、李白、白居易等。
郑巢(生卒年不详),唐朝诗人,官至监察御史。他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和表达隐逸思想为特点,风格清新脱俗。他的生活经历较为简单,一生未卷入政治纷争,主要以诗歌创作为主。
在《送灵溪李侍郎》这首诗中,郑巢表达了与友人李侍郎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当时,唐朝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而郑巢本人也因官场纷争选择远离朝廷,过着隐居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与李侍郎之间的友谊显得尤为珍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