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栖霞楼苏翰林所赋小舟横截春江是也曾竑父罢郡画为图求诗
铜雀不得鏁二乔,春江亦梦携西子。
此楼缥缈相风流,此恨缠绵在云水。
洞庭叶下愁湘君,不独阳台云雨神。
精神感通若相遇,梦境幻境皆成真。
黄州刺史清如镜,水光山色心同莹。
牧之出守到元之,谁解把诗闻万乘。
图成携得千里行,孤帆趁落斜阳城。
江头莫指挽邓处,离合古今同一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铜雀台无法锁住两位美女,春江的水波里也有西施的梦影。
这楼阁仿佛是风流的化身,而心中的遗憾如同流水般连绵不断。
洞庭湖边的落叶让人想起了哀愁的湘君,不仅阳台上的云朵和雨水令人陶醉。
如果精神相通就像真的相遇,那梦境和幻觉也都能实现。
黄州的刺史清廉如水,他的心灵如同山水的光影一样晶莹剔透。
杜牧出任州郡长官,一直到包拯,谁能理解他们把诗作带给千万人呢?
图画完成后可以带着走千里,孤独的船帆追逐着夕阳下的城楼。
江边的人们请不要提及呼唤的邓先生,古往今来的离别与团聚都有着相同的情感。
去完善
释义
1. 铜雀:即铜雀台,位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的古邺城遗址上,曹操所建。
2. 二乔:三国时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3. 西子: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
4. 洞庭: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的著名景点。
5. 湘君:传说中湘水的神灵。
6. 阳台云雨神:代指楚怀王与巫山神女在阳台上的幽会。
7. 黄州:今湖北黄冈市。
8. 栖霞楼:位于黄州的著名建筑。
9. 苏翰林:苏轼曾任翰林院学士,故称。
10. 小舟横截春江:描绘苏轼乘舟游览的场景。
11. 曾竑父:诗人以曾竑之父自比。
12. 罢郡:卸任地方官职。
13. 画为图:将所见美景绘制成图画。
14. 精神感通:指人与自然的情感共鸣。
15. 梦境幻境:形容虚幻的美景。
16. 黄州刺史:黄州的行政长官。
17. 水光山色心同莹:形容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心境。
18. 牧之:唐代诗人杜牧,曾任黄州刺史。
19. 元之:唐代诗人张元之,曾任黄州刺史。
20. 万乘:皇帝的车驾,代指皇帝。
21. 阳城县:位于今山西省晋城市。
22. 江头:江边。
23. 邓处:古代将领邓艾屯兵的地方,此处借指军事要地。
24. 离合:分离聚合。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王铚创作的《黄州栖霞楼苏翰林所赋小舟横截春江是也曾竑父罢郡画为图求诗》。诗人首先通过“铜雀不得鏁二乔,春江亦梦携西子”描绘了黄州栖霞楼的美丽景色以及苏轼在此地留下的美好记忆。接着以“此楼缥缈相风流,此恨缠绵在云水”抒发了自己对过去的缅怀以及对未来的期待。诗中“洞庭叶下愁湘君,不独阳台云雨神。精神感通若相遇,梦境幻境皆成真。”寓意着虽然人事已非,但美好的精神仍然得以传承和延续。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于黄州刺史的赞美之情,认为其治理下的山水秀美、政清如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本诗名为《黄州栖霞楼苏翰林所赋小舟横截春江是也曾竑父罢郡画为图求诗》,作者为王铚,创作于北宋时期。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在太宗和真宗统治时期,北宋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人墨客云集。王铚正生活在这个时代,他的才华得到皇室的赏识,成为了翰林院的官员。苏轼也在这个时期创作了许多名篇佳作。
在黄州栖霞楼,苏轼曾作诗描绘江上扁舟的美景,这首诗引起了王铚的共鸣。当时,曾竑父因为被罢免了郡守的职位,遂以苏轼的诗作为灵感,绘制了一幅小舟横截春江的画作。为了表达自己对苏轼诗句的理解,以及对于曾竑父画作的赞美,王铚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歌。
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王铚通过诗句传达了人生哲理和自然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了他对苏轼和曾竑父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