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志诗二首 其二
斥鴳擅蒿林,仰笑神凤飞。坎井蝤蛙宅,神龟安所归。恨自用身拙,任意多永思。远实与世殊,义誉非所希。往事既已谬,来者犹可追。何为人事间,自令心不夷。慷慨思古人,梦想见容辉。愿与知己遇,舒愤启幽微。岩穴多隐逸,轻举求吾师。晨登箕山巅,日夕不知饥。玄居养营魄,千载长自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斥鷃在蒿草丛生的树林中称雄。它得意地仰望天空,嘲笑那些高高飞翔的神凤。然而,这只是坎井中的小天地,真正的神龟又会在何处寻找归宿呢?我悔恨自己太过愚昧和拙劣,随意放纵自己的思绪。远方的真实世界与我现在的处境相差甚远,我也不期待虚妄的名声。过去的错误已经无法挽回,但我仍然可以努力追赶未来的可能。
人世的纷繁复杂,让我内心无法平静。我慷慨激昂地思念着古代的贤能之人,梦想着见到他们的风采。我愿遇到理解我的知音,以此来抒发我的郁闷和心中的微妙感受。山川岩穴之中,有许多隐逸之士,他们超脱世俗纷扰,我将寻求这些人的指引。早晨登上箕山之巅,一天忙碌却不知饥饿。在这种简朴的生活中修养身心,让自己在任何时代都能保持内心的安宁。

去完善
释义
1. "斥鷃擅蒿林": "斥鷃",指一种生活在草丛中的鸟,这里用来比喻平凡之人;"擅",表示占据;"蒿林",即生长着蒿草的树林,用以描述一个普通的环境。这句话整体表达的是,平庸的人在平凡的境遇中自得其乐。
2. "仰笑神凤飞":"仰",表示仰望;"神凤",凤凰的一种,象征高贵;"飞",表示飞翔。这一句意味着,尽管身处平凡之境,但仍怀揣着对高尚理想的向往。
3. "坎井蝤蛙宅":"坎井",一种低洼的水井,常用来比喻狭小的地方;"蝤蛙",蛙的一种,体型较大;"宅",居住。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小人物的狭隘视野。
4. "神龟安所归":"神龟",一种神话传说中的神物;"安",表示哪里;"所归",归宿。这句表达的是,尽管神龟处于特殊地位,但也同样有着寻找归属感的诉求。
5. "恨自用身拙":"恨",遗憾;"自用",自己的使用方式;"身拙",技能不足。这句话表示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感到不满意。
6. "任意多永思":"任意",随意;"多永思",表示多加思考。这句表示要慎重考虑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7. "远实与世殊":"远实",遥远的事实;"世殊",世间的不同。这句表明遥远的过去和现在的情况有很大差异。
8. "义誉非所希":"义誉",正义的美名;"非所希",表示不是自己所追求的。这句话表明自己并不追求名利。
9. "往事既已谬":"既已谬",已经错误。这句意味着过去的错误已经无法挽回。
10. "来者犹可追":"来者",未来;"犹可追",仍然可以弥补。这句表示对未来仍有期待和努力的空间。
11. "何为人事间":"为何",为什么;"人事间",人世间的事情。这句话询问为什么要为世俗之事烦忧。
12. "自令心不夷":"自令",使自己;"心不夷",内心不安宁。这句话表示被世俗纷扰而导致心绪不宁。
13. "慷慨思古人":"慷慨",激昂;"思古人",怀念古代的人物。这句表达了对于古人的敬仰之情。
14. "梦想见容辉":"梦想",期望在梦中见到;"见容辉",看见他们的风采。这句希望能在梦中见到古代人物的风采。
15. "愿与知己遇":"愿",希望;"与知己遇",遇到知音。这句话表达了渴望遇到理解自己的人。
16. "舒愤启幽微":"舒愤",抒发心中的愤懑;"启幽微",启发内心的深邃思想。这句话表现了希望通过倾诉来使自己的内心更加明净。
17. "岩穴多隐逸":"岩穴",洞穴;"多隐逸",很多隐居的人。这句描述了洞穴中是许多隐士生活的地方。
18. "轻举求吾师":"轻举",轻易地去做;"求吾师",寻找自己的导师。这句话表示要努力找到能够引导自己的良师益友。
19. "晨登箕山巅":"晨登",早晨登上;"箕山巅",箕山之巅。这句话描述了作者经常早起去攀登箕山。
20. "日夕不知饥":"日夕",傍晚;"不知饥",忘记了饥饿。这句描绘了沉迷于求道的过程中,常常忘记饮食。
21. "玄居养营魄":"玄居",远离尘嚣的住所;"养营魄",调养精神。这句话表示在寂静的生活中调理身心。
22. "千载长自绥":"千载",千年;"长自绥",长久地获得安宁。这句表示自己希望在漫长的时间中过上安宁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讽刺的口吻,描述了各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诗人首先通过“斥鷃擅蒿林,仰笑神凤飞”两句,表达了对那些自以为是、沾沾自喜的小人物们的鄙视,认为他们根本不配与自己相提并论。
接下来,诗人又以“坎井蝤蛙宅,神龟安所归”为例,暗示这些人的渺小无知,就像井底之蛙一样,无法理解世间的大道理。而对于那些真正有才华的人,诗人则认为他们应该像神龟一样,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所在。
然后,诗人借“恨自用身拙,任意多永思”来表达自己对人生道路的思考,认为自己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功,是因为没有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道路。而对于那些随意妄为、毫无目的的人来说,诗人则提醒他们要慎重考虑自己的选择。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又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生活——“远实与世殊,义誉非所希”,希望能在远离尘嚣的地方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追求道德上的完美,而不是世俗的赞誉。
最后,诗人通过对古人的怀念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坚定信念,希望能找到一个真正的知己,共同探讨人生的真谛。同时,诗人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隐逸之士,过上逍遥自在的生活。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述志诗 其二》是三国时期著名文人嵇康所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227年,正值魏晋南北朝交替之际。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儒家思想逐渐衰弱,道家、佛家等思想开始兴起。嵇康作为“竹林七贤”之一,受到了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崇尚自然,追求个性的解放。
在这首诗中,嵇康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态度和对理想的追求。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实现个人价值,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然而,在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个人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这使得嵇康深感无奈和惆怅。
此外,嵇康还提到了他的朋友阮籍等人,这些人都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他们在一起畅谈人生,抒发情怀,使嵇康深感欣慰。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这让嵇康感慨万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