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忆 忆书
纤玉参差象管轻,蜀笺小研碧窗明。袖纱密掩嗔郎看,学写鸳鸯字未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玉笔轻盈优雅排列着,川纸研磨得明亮如碧窗。袖口轻轻遮住了双眼,只因为恼怒郎君在旁边观察。尚未学会写鸳鸯二字,就暂时先不要让他看到罢。

去完善
释义
《十忆 忆书》是宋代诗人李元膺的作品。下面是这首诗的注解:
1. 纤玉:指女子细腻的手。
2.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3. 象管:毛笔。
4. 蜀笺:四川生产的纸张,这里用来写字。
5. 小研:研磨,指磨墨。
6. 碧窗:绿色的窗户。
7. 袖纱:衣袖。
8. 密掩:紧紧地遮盖。
9. 嗔:责怪的意思。
10. 郎:对男子的亲昵称呼。
11. 鸳鸯字:代指书写的文字或诗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女子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表达了她对于意中人细腻入微的感情。首句“纤玉参差象管轻”中的“象管轻”意味着女子使用的毛笔质地轻柔,就如同她的气质一般高雅而纤弱。接下来的“蜀笺小研碧窗明”则描绘了女子在明亮的窗前,研磨墨汁,准备开始书写的情景。第三句“袖纱密掩嗔郎看”中,“袖纱密掩”暗示女子羞涩难当的情态,以及她对于意中人的感情隐秘而难以启齿。最后一句“学写鸳鸯字未成”表明女子努力模仿鸳鸯二字,希望借此传达自己对爱情的期盼与向往,但尚未能完全掌握,透露出一丝娇羞与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十忆 忆书》是南宋诗人李元膺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后期,也就是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历史上的北宋已经灭亡,南宋政权虽在临安维持着局面,但内忧外患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李元膺本人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士人,他的人生际遇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普遍命运。在这个时期,由于战乱和政局的不稳定,许多文人士大夫难以施展抱负,只能在闲暇之余寄情于诗词歌赋。因此,这首《十忆 忆书》既是李元膺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那个时代文人墨客共同的感慨。
此外,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也与诗歌的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南宋后期,虽然经济和文化依然繁荣,但由于政治腐败和外敌入侵,国家局势日渐紧张。在这种背景下,李元膺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间疾苦的关注,这也是当时许多文人的共同心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