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明府赴滑州
渭城寒食罢,送客归远道。乌帽背斜晖,青骊踏春草。
酒醒孤烛夜,衣冷千山早。去事沈尚书,应怜词赋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渭城的寒食节结束后,我将送别我的客人踏上遥远的道路。他们戴着黑色的帽子,迎着夕阳的光辉,骑着青色的马匹穿越春天的草地。在他们离去的夜晚,我独自在蜡烛下醒来,感受到衣服的寒冷和千山之外的风霜。这些往事让我想起了沈尚书,我相信他会欣赏我们之间的友谊以及优美的诗词歌赋。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韩翃:唐朝诗人。
2. 李明府:指李若水,字清臣,官至侍御史,负责监察工作。
3. 滑州: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一带,时为汴京西南重镇。
4. 渭城:古代地名,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这里指的是唐代都城长安。
5. 寒食: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6. 乌帽:黑色帽子,古代常用于官员或者隐士的装束。
7. 斜晖:傍晚的阳光。
8. 青骊:黑色的马。
9. 孤烛夜:孤独夜晚里的蜡烛。
10. 去事沈尚书:将要离任的沈尚书,此处沈尚书为虚拟人物,借用指代过去的仕宦生涯。

去完善
赏析
《送李明府赴滑州》是一首描绘离别情景的诗,韩翃以清新的笔触抒发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开篇“渭城寒食罢,送客归远道”,描绘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背景,突出了离别的氛围。“乌帽背斜晖,青骊踏春草”则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了离别时的场景。诗人借助“乌帽”和“青骊”的形象,使整个画面生动起来,令人感受到了那份淡淡的离愁。
“酒醒孤烛夜,衣冷千山早”两句,则以酒醉后的孤独和清晨的寒冷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不舍。最后一句“去事沈尚书,应怜词赋好”,则是对友人的祝福和期望。诗人希望友人能够在新的地方得到赏识,发挥自己的才能。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李明府赴滑州》是唐朝著名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宗永泰年间(公元756年-761年),此时正是安史之乱平定后的时期,国家局势相对稳定,但仍有不少地方战事频发。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期,韩翃的人生际遇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原本在长安担任“郎官”,但因战乱被迫离京,流亡到南方一带。虽然身处逆境,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在此期间,他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李白的弟子孟浩然等人,他们的友谊也成为了他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王朝的国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许多地方政权纷纷割据自立,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然而,唐代宗在平定叛乱后,开始积极整顿内政,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试图恢复国家的繁荣。在这样的背景下,韩翃通过对朋友的送别,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许和对朋友的美好祝愿。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