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阳怀古
祖龙遗事久荒唐,今日青门草又芳。渭水东流通砥柱,骊山西折走咸阳。龙争久识由三户,蚕食空教毕六王。一恸沙邱成往事,后人犹自赋阿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秦始皇遗留的故事已显得荒谬可笑,如今的青门地区早已芳草萋萋。渭水向东奔流,流入砥柱山脉,骊山向西蜿蜒曲折,最终进入咸阳城。曾几何时,群雄逐鹿的三户、六国王族都被一一吞并。秦始皇的死已成为过往,人们至今仍在赋诗谈论阿房宫。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感阳:古县名,位于陕西省中部地区。
2. 祖龙:指秦始皇。秦始皇曾被称为“祖龙”。
3. 青门:又称东城门,即秦汉之际的霸城门,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
4. 渭水:黄河支流,发源于甘肃渭源县,流经陕西渭南、西安等地。
5. 砥柱:指砥柱山,位于河南三门峡市东南黄河急流中。
6. 骊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7. 三户:指楚国贵族屈、景、昭三家,喻指反抗力量。这里用战国时陈胜、吴广起义,三户亡秦的故事。
8. 蚕食:比喻逐渐侵占。这里用齐国吞并其他六个诸侯国的典故。
9. 沙丘:古代地名,位于河北省邢台市。秦始皇病死于此地。
10. 阿房宫:秦始皇时所建宫殿,后被项羽焚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感阳怀古”,诗人吴栻通过对秦始皇荒诞的遗产和盛衰无常的历史现象进行反思,揭示了繁荣富强的背后必然隐藏着衰败的道理。诗歌首联表达了秦始皇遗事的荒诞与今日青门的繁荣;颔联以渭水和骊山为例,描绘了地理上的险要形势,暗含秦国崛起与统一的历程;颈联则揭示出战争的残酷,并表达了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尾联则以秦始皇的死作为历史的节点,感叹岁月匆匆,如今的阿房宫仍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整首诗情感深沉,充满历史沧桑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阳怀古》是南宋著名文学家吴栻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南宋初年,当时正是金兵南侵、北宋灭亡之际。吴栻生活在这一动荡时期,目睹了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疾苦的现实,深感忧虑和悲痛。因此,他在《感阳怀古》中以古鉴今,抒发自己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思。
在这一时期,吴栻的人生经历也颇受波折。他曾任官职,但因不满现实黑暗而辞官归隐,过着清贫的生活。这种人生经历使他更加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此外,吴栻所处的时代正值民族矛盾激化、国家分裂的时期。金兵南侵导致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后,又面临金兵的威胁。这一时期,士人阶层普遍有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这也影响了吴栻的诗歌创作。在《感阳怀古》中,他以历史为鉴,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