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陆便铺用曹侍郎咏题柱韵
袯襫但多于耜者,犀渠不见弄兵人。
盈畴云子岁不恶,父老却谈今使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穿着粗布衣的人群比使用农具的人还多,乡村中看不到舞刀弄枪的人。田地里丰收的稻谷如云彩般美丽,农民们谈起现在的县官,都赞不绝口。
去完善
释义
《宿陆便铺用曹侍郎咏题柱韵》是南宋文学家胡铨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该诗的部分词语注解:
1. 宿陆便铺:指诗人住宿的陆路驿站或旅店。
2. 曹侍郎:指宋代的一位名叫曹侍郎的官员。
3. 咏题柱韵:咏叹题柱的诗韵,这里代指写诗纪念此次住宿经历。
4. 襏襫:指的是古代农民的劳动服装。
5. 犀渠:犀牛皮制成的护手甲,这里借指兵器。
6. 云子:古时的货币名,也泛指钱财。
7. 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这里指诗人的上司或当地官员。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画面,诗人胡铨以农民的穿着和耕种的场景为背景,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环境的期望。诗中的"袯襫但多于耜者",意为穿着粗布衣的农民们在田间辛勤劳作,这是乡村生活的一种常态,诗人以此表达了对农民勤劳精神的赞美。而"犀渠不见弄兵人"则意味着战争已经远离这片土地,人们不再需要武装防备,这也是诗人对和平环境的热切期盼。
在诗的第二句中,"盈畴云子岁不恶",云子是田间的农作物,这句诗意味着田野里的庄稼长势良好,丰收在望,这也反映出当时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而在诗的最后一句"父老却谈今使君"中,"今使君"是指当时的官员,"父老"则是乡村百姓的代表,这句话的意思是村民们在谈论如今的地方官员,这表达了诗人对地方官员治理有方、关心民生的肯定和赞扬。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乡村生活场景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农民勤劳精神的赞美,对和平环境的期待,以及对地方官员关爱民生、治理有方的肯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陆便铺用曹侍郎咏题柱韵》是南宋著名诗人胡铨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4年,即南宋孝宗隆兴二年。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正面临着金国的强大压力,战局紧张。
胡铨在当时是抗金派的代表人物,他曾上疏反对议和,主张坚决抗击金国。然而,由于南宋朝廷内部主和派的势力较大,他的主张并未得到采纳。这使得胡铨深感无奈和悲愤。
在这一年里,胡铨离开临安(今浙江杭州),开始了他漫长的流放生涯。他在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宿陆便铺用曹侍郎咏题柱韵》,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