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节亭二松
壮节亭前野碧滋,髯龙飞去忽经时。
祇应黄犊苍藤路,尚有清泉白石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雄伟壮观的亭子前,一片绿色田野让人眼前一亮,就像髯龙的翅膀一样美丽。猛然间,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沿着青藤和黄犊小径前行,你会发现有一眼清泉和一块白色的石头相互依偎,这就是大自然最质朴的美丽。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壮节亭:即壮节亭,位于今中国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
2. 野碧滋:指田野间绿意盎然的景象。
3. 髯龙飞去:比喻松树挺拔的姿态。髯龙,意指有胡须的龙,此处借喻松树。
4. 忽经时:转眼间已过了一段时间。
5. 黄犊:黄色的牛。
6. 苍藤:深绿色的藤蔓。
7. 清泉白石:清澈的泉水和白色的石头,代指壮节亭附近的自然景观。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首先,诗中提到的“壮节亭”为标题,作者以它作为观察的基点。然后描述了亭子前的景色:广袤的田野、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同时,诗人以“髯龙飞去”比喻时间的流逝,突出了四季交替的自然景象。
接下来,诗人将目光转向了周围的环境。“黄犊”指的是黄色的牛犊,暗示了农忙的景象;而“苍藤”则代表了自然界生命力旺盛的一面。此外,诗人还提到了清泉和白石的存在,这也是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写照。
全诗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深刻的洞察力,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热爱乡村生活,享受宁静自然的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壮节亭二松》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赵崇鉘所作,创作于宋宁宗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
在这个时期,赵崇鉘已经经历了宦海浮沉,从地方官员做到尚书郎。他的一生都在寻求国家振兴之道,但无奈南宋朝廷腐朽,北伐无望。晚年辞官回乡,在故乡的壮节亭下,他看到两株松树,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诗。
此时南宋正处于金国压迫、百姓困苦的时期,诗人以其敏锐的目光观察到社会的现实和百姓的疾苦,激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操。壮节亭的两棵松柏犹如国家的栋梁之材,象征着他为国献身的决心。通过描绘松树的形象,表达了诗人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以及忠诚耿直的高尚品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