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小诗八首 其四
江南风物畧知津,便觉诗成笔有神。
不向九江看五老,故应犹未是诗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南的风土人情我略有了解,这让我在写诗时感觉笔下如有神助。如果我不去九江看那五老峰,那么我就还没有成为真正的诗人。
去完善
释义
1. "江南":地名,此处指南方沿海地区。
2. "风物畧知津":"风物"指风俗、风景等地理环境;"畧知津"表示大致了解。这句话是说对南方沿海地区的风土人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3. "诗成笔有神":形容创作诗歌时笔下如有神助,文思泉涌。
4. "不向九江看五老":"九江"是长江下游的江西九江市;"五老"指的是庐山上的五老峰,为著名风景名胜。这句话是说如果没有去过九江的五老峰,就还不能算是个诗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首句“江南风物畧知津”中,作者通过描绘江南风光的领略和感知,展现出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关注。第二句“便觉诗成笔有神”则表达了写作时的灵感涌动,意境逐渐形成的过程。这种看似自然而然的创作状态,实则是建立在长期观察、体验生活以及积累诗词素养的基础上。
接下来的两句:“不向九江看五老,故应犹未是诗人。”则表达出作者的一种自觉追求。他提出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诗人,不仅要有深入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艺术修养,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自觉和历史观照。只有通过观察和思考不同地域的历史遗存和人文现象,才能真正理解并传递诗词中的意境和精神内涵。在此,“不向九江看五老”中的“五老”指代庐山五老峰,暗示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反思。以此为基础,他将创造出更富内涵的作品,实现作为一个诗人的理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杂小诗八首 其四》是宋代诗人朱松所作的一首抒怀诗篇。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约公元1100-1140年)。在这期间,朱松先后经历了北宋灭亡、金兵入侵和南宋初立等重大历史事件。
在北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朱松身处其间,目睹民生疾苦,对国家前途深感忧虑。然而,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努力寻求变革之道。在南宋初立时,朱松积极参与朝政,提倡改革,力图振兴国家。
与此同时,朱松的个人生活也充满了波折。他与妻子陈莹感情甚笃,然而陈莹病逝后,他悲痛欲绝,写下了一系列悼亡诗。这些诗句真挚感人,成为了中国古代悼亡诗的佳作。此外,朱松还有两个儿子,一个是著名文人陆游,另一个是南宋名将朱熹。在家庭教育方面,朱松非常重视儒家伦理道德的传承,为两个儿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总的来说,《杂小诗八首 其四》这首诗歌是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诗人朱松在这段时期内,经历了国家灭亡、战乱和社会变革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些都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他的笔下,这些情感和经历得以转化为优美的诗句,流传后世。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