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雀楼晴望
尧女楼西望,人怀太古时。海波通禹凿,山木闭虞祠。
鸟道残虹挂,龙潭返照移。行云如可驭,万里赴心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站在尧女楼上向西望去,人们都在怀念那个遥远的时代。海浪似乎连接着禹的功绩,山间的树木见证了虞的祠堂。鸟儿飞翔在天际,彩虹仿佛挂在空中,龙潭的水面倒映着阳光移动的影子。如果可以驾驭那流动的云彩,我会飞跃万里,奔赴心中的约定。

去完善
释义
1. 尧女:这里指帝尧的女儿。传说她曾居于此楼。
2. 太古:远古时代。
3. 禹凿:大禹治水时的水道,这里比喻海水。
4. 虞祠:舜帝的祠庙,位于泰山。这里指帝王的祭祀场所。
5. 鸟道:飞鸟才能飞过的险峻山路。
6. 残虹:彩虹的一部分,这里形容蜿蜒曲折的道路。
7. 龙潭:龙居住的水潭,这里指深潭。
8. 返照:夕阳的余晖。
9. 心期:心中期望的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楼上的所见所思。首句“尧女楼西望”以尧帝之女比喻楼,表达了诗人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的情景。第二句“人怀太古时”则揭示了诗人对远古时代的怀念之情。
接着,诗人将视线投向大海,那里波光粼粼,如同大禹治水留下的痕迹;又将目光转向山林,那里树木繁茂,封闭了虞舜的祭祀之地。这四句巧妙地描绘出诗人从远到近、从大到小的观察顺序,也表现出他浓厚的古代情怀。
后面两句“鸟道残虹挂,龙潭返照移”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观察到的细节。鸟儿飞行在空中,仿佛拖着一道彩虹;龙潭的水面反射出夕阳的光芒,随着天色渐暗而移动。这两句用生动的景物为诗篇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最后两句“行云如可驭,万里赴心期”则是诗人抒发壮志豪情之作。他希望驾驭浮云,达成自己的心愿,展现出一种激昂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境界。全诗意境深远,韵律优美,令人回味无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鹳雀楼晴望》是唐代诗人马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51年,正值唐朝晚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边疆战乱频繁,朝政腐败,民不聊生。
在这一年里,马戴时任太原节度判官,这是一个身处动荡时局中的职位,使他有机会深入了解民间疾苦。他看到民众在战乱中饱受苦难,自己却无力改变这一切,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促使他创作出这首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诗篇。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晚唐诗风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许多诗人开始关注现实生活,用诗歌反映社会问题。马戴作为其中的一员,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对时事的关注,为晚唐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