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刘寺簿临蒸精舍落成
濂溪当日起南方,千载斯文有耿光。
遗俗至今尊孔孟,后生谁肯学苏张。
贤关莫叹吴天远,精舍今临楚水长。
试问坐中谁鼓瑟,舞雩风味想难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濂溪从这里启航去往南方,千年的文明光辉闪耀。
遗留下来的风俗至今还尊敬孔孟,年轻的人们又有谁愿意学习苏张。
不要感叹通向贤才的道路遥远,如今已经靠近了精致的住所和潺潺流水。
请问在座的哪位可以弹奏乐器,那舞雩祭的风味让人难以忘怀。
去完善
释义
1. 次韵:指按照别人诗作的韵脚和用韵顺序来进行创作。
2. 刘寺簿:即作者的好友刘寺簿,身份为一名负责档案的官员。
3. 临蒸:地名,位于湖南。
4. 精舍:佛道修士或文人学士的清净居所。
5. 濂溪:别名“清水”,周敦颐所著《爱莲说》中的水名。此处借指江西九江一带。
6. 斯文:指儒家文化。
7. 耿光:光辉,光明。
8. 遗俗:指流传下来的习俗。
9. 孔孟:孔子和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10. 后生:年轻人。
11. 苏张: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苏秦和张仪。这里比喻善于辩论的人。
12. 贤关:指儒家学术的殿堂。
13. 吴天:指江南地区。
14. 楚水:楚国地域内的水流,这里代指湖南地区。
15. 鼓瑟:弹奏乐器。
16. 舞雩:古代求雨的仪式,此处形容儒家风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次韵”形式创作,即依照刘寺簿诗的韵律和主题进行回应。诗人首先赞美了“南方”(指江西一带)涌现出的杰出人物如周敦颐(字濂溪),他继承并发扬了儒家的光辉事业。紧接着,诗人指出尽管古代的习俗尊崇孔孟之道,但后世之人却鲜有向苏张两位名家学习的勇气。
接下来的诗句,诗人笔锋一转,表达了他的期许:即便身处远离孔庙(贤关)的异地,也要坚守信仰,学习古人美德。如今新建成的精舍临近清澈的江水,暗示了这里将成为传颂儒家教化之地。
最后两句是诗人设问,示意读者想象一下,在这精舍之中,有谁正在弹奏着美妙的音乐?或许那些追寻真理、渴望高尚品德的人,心中涌动着如同在舞雩台上聆听天籁般的快乐与陶醉。这首诗歌颂了儒家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也表达了对美好理想境地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次韵刘寺簿临蒸精舍落成》,是由宋代诗人程洵所作。创作时间为公元1164年,此时正值南宋时期。在这个时间段里,程洵作为一名士人,深感国家命运的艰辛,故时常关注时事并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诗人在这个特殊时期,由于科举考试失利,未能步入仕途,但他并没有放弃对学问的追求。他寓居乡野,结庐而居,勤读诗书,关注民生疾苦。此外,他与友人刘寺簿交情深厚,共同探讨学问、抒发情志。在这首诗歌中,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友谊以及他们对学问的共同追求。
在时代背景方面,当时南宋政权偏安江南,政治腐败,外患严重,社会矛盾激化。这种时代背景使得程洵这类有抱负的文人志士更加关注国家命运和社会问题,并在诗歌中表达出自己的忧虑和期待。总的来说,这首诗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程洵通过抒发个人情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