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崖州洗兵亭
一带清波六月凉,洗兵安用挽天潢。
哥舒血蹴红凝箭,子美苔欹绿卧枪。
玉垒尘清闲擂鼓,玳筵风静细流觞。
澹庵临水空惆怅,洛水凌波见未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湖碧水清凉似六月,此等美景清洗士兵的心灵并不需要使用天上的神水。英勇的哥舒翰踏过如血的荆棘勇往直前,而杜甫则在一处青苔遍地的湖边闲适地躺着。在玉垒山脚下尘土清扬处,人们正悠闲地敲打着战鼓;在翠绿的玳筵旁边,微风徐来,曲水流觞进行得井然有序。然而,面对着这样的美景,杨万里却只能对着湖水空自惆怅,仿佛看到洛神飘渺的身影在水面凌波微步,却始终无法真正一睹芳容。
去完善
释义
1. 一带清波:指洗兵亭周围的清澈水流。
2. 六月凉:即使在炎热的六月,这里的水流仍然给人带来清凉的感觉。
3. 洗兵:古代军队出征前的一种仪式,用水洗净兵器,象征清除战争灾难。
4. 安用:为什么要用。
5. 挽天潢:利用天上的河流清洗兵器,表示洗兵的仪式规模宏大。
6. 哥舒血蹴红凝箭:形容战斗激烈,箭矢沾染了敌人的鲜血。哥舒是唐代的名将。
7. 子美苔欹绿卧枪:形容战争中留下的痕迹,绿色的枪杆上布满了青苔。子美是对杜甫的尊称。
8. 玉垒:古城堡。
9. 尘清:战争结束,尘烟消散。
10. 闲擂鼓:形容战场恢复宁静,擂鼓的声音变得悠闲。
11. 玳筵:豪华的宴会。
12. 风静:和风轻拂,气氛宁静。
13. 流觞:中国古代的一种宴会游戏,把酒杯放在水上,任其漂流,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饮酒赋诗。
14. 澹庵:作者自称。
15. 临水:站在水边。
16. 洛水凌波:形容洛水的波光粼粼。凌波,指的是轻盈漂浮在水上的波纹。
17. 见未尝:是说作者虽然没有亲眼见到洛水的美景,但通过诗歌可以感受到那种美好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题崖州洗兵亭”,描述了诗人站在洗兵亭上所见的景色以及引发的一些历史回忆和感慨。诗的开篇写六月炎热的季节中,眼前的一带清波却给人带来丝丝凉意,洗兵亭的名字由此而来。接着的“洗兵安用挽天潢”表达了洗兵亭作用不在于演练兵器,而在平息战争,洗去杀气。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借用了两个典故。“哥舒血蹴红凝箭”是说的唐朝将领哥舒翰,他以勇猛著称,作战时常常使得鲜血把箭都染红了。“子美苔欹绿卧枪”则是描绘的杜甫的诗句中的情景,诗人以绿苔覆盖的长枪暗喻时间的流逝,战争的远逝。
而后“玉垒尘清闲擂鼓”说的是蜀地的玉垒山,唐代李商隐有诗云:“玉垒山前烽火多,遂令甲子各西东。”这里,诗人以玉垒山的尘埃落定、烽火消失比喻战争的结束,表达了洗兵亭的象征意义。
最后,诗人自嘲地表达了对当年苏轼乘船游览洛水的羡慕之情,同时以“洛水凌波见未尝”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暗示总有一天自己也能像苏轼那样,享受到清凉世界的美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崖州洗兵亭》是南宋诗人胡铨于公元117年所创作的诗歌作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金兵入侵,国土分裂,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胡铨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对国家命运忧心忡忡,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深感痛心。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忧虑和悲痛的情感表达。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胡铨正身处崖州(今海南三亚),这是他在被贬谪的漫长旅途中的一站。他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贬官,长达三十年的流放生涯使他饱受磨难。然而,正是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胡铨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关注民生疾苦,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
在这首诗中,胡铨以洗兵亭为引子,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他想象着士兵们在洗兵亭前清洗兵器,象征着战争的结束和和平的来临。同时,他也通过对亭子的描绘,传达了自己虽处逆境,仍坚守信念的决心。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遭遇,更体现了那个时代众多文人志士的爱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