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
江东遥遥八千骑,大战小战七十二。
刘郎晓鞭天马来,踧踏长安开帝里。
子婴已降隆准公,君王置酒鸿门东。
张良已去玉斗碎,三月火照咸阳红。
绣衣归来日将夜,可惜雄心天不借。
当时已失范增谋,尚引长戈到垓下。
刁斗乍急营垒惊,夜深旗尾秋风横。
玉帐佳人不成梦,月明四面闻歌声。
拔剑相看泪如雨,我作楚歌君楚舞。
明朝宝马一声嘶,江北江东皆汉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译】: 江东方遥远的地方有八千骑兵,经历了大大小小七十二次战斗。
黎明时分,刘郎骑着天马降临,稳健地踏上了古都长安。
子婴已经向隆准公投降,君王在鸿门东设宴庆祝胜利。
张良已经离开,玉斗已被打碎,咸阳在三个月的火光照耀下呈现一片通红。
穿锦衣的人回来了,太阳就要落山了,遗憾的是他们的心志并未得到天的助力。
当初就失去了范增的策略,仍然带领军队到了垓下。
忽然听到军营中刁斗急促的声音,令深夜中的旗帜瑟瑟发抖。
军帐中的美人难以入睡,月光洒在她脸上,四下传来阵阵歌声。
彼此凝视拔剑相视泪如雨下,我为楚歌而哭泣,你为我跳舞。
明天早晨,战马一声长嘶,江北江东的土地都属于汉朝了。
去完善
释义
1. 江东:这里指长江以东的地区,即吴越地区。
2. 刘郎:这里指刘邦,汉朝的开国皇帝。
3. 隆准公:这里也是对刘邦的尊称,因为他有高鼻梁的特点。
4. 鸿门:古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是项羽在关中地区的重要据点。
5. 子婴:秦朝末代皇帝,他投降了刘邦。
6. 长安:西汉的都城,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7. 张良:刘邦的重要谋臣,他曾劝刘邦接受项羽的和解提议,以免发生冲突。
8. 玉斗:一种玉器,在这里可能指张良在鸿门宴上打碎的一种象征和平的信物。
9. 咸阳:秦朝的都城,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
10. 绣衣:古代官员的服饰,这里可能指刘邦的官员。
11. 范增:项羽的重要谋臣,他主张杀死刘邦,但项羽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12. 刁斗:古代军营中用来报时的铜器,形状像锅,两端有耳,可以挂在架子上加热食物。
13. 营垒:古代军队的防御工事,通常由土墙和壕沟组成。
14. 玉帐:古代军队指挥官的帐篷,用玉石装饰,象征着权威和尊贵。
15. 楚歌:古代楚国地区的歌曲,这里可能指战争中的军歌。
16. 宝马:古代名贵的马匹,这里可能指刘邦的坐骑。
17. 江北江东:这里指长江以北和长江以南的地区,都成为了汉朝的领土。
去完善
赏析
《鸿门宴》刘翰是一首描绘楚汉相争、描绘英雄豪杰的历史诗歌。诗中描述了战争场面,如“江东遥遥八千骑”、“大战小战七十二”等,展现了战争的激烈和历史的残酷。同时,也描绘了刘郎的英勇与豪情,如“刘郎晓鞭天马来,踧踏长安开帝里”。
在战争中,刘邦与项羽的对决是诗的核心主题。诗人通过描述刘郎的英勇形象,以及他在鸿门宴上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体现了刘邦作为胜利者的风采。同时,诗人也描绘了张良的智慧,如“张良已去玉斗碎”,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
此外,诗人还通过描绘战场上的细节,如“绣衣归来日将夜”、“夜深旗尾秋风横”等,展现了战争的艰苦与悲壮。而最后的“拔剑相看泪如雨,我作楚歌君楚舞”,则是对英雄们的哀伤与赞美,表达了他们对历史的感慨与思考。
总之,《鸿门宴》刘翰以生动的笔触和深刻的感悟,描绘了楚汉之争的历史画卷,展现了英雄们的豪情壮志与历史沧桑,令人感叹不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鸿门宴》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刘翰之手,创作于公元1141年前后。在这一年里,金国和南宋签订了绍兴和议,但双方局势依然紧张。此间,刘翰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和官员,对国家的忧虑溢于言表。他在诗歌中以“鸿门宴”的故事,隐喻了国家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潜在的危机。
在这段时间里,刘翰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他曾任刑部郎官,因直言敢谏,多次遭贬谪。尽管如此,他对国家民族的热情并未减少。这首《鸿门宴》,既是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深刻剖析,也是对自己人生际遇的反思与坚守。
在这首诗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南宋与金国的战争不断,民众疾苦,国家政治腐朽,奸臣当道,这些都为刘翰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以诗为武器,揭露社会的黑暗,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成为当时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