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秋怀十首 其六

标题包含
秋怀十首 其六
林臯一叶脱,静士最先知。 自我抱兹独,悠然星气驰。 乾坤一逆旅,鼎鼎竟何为。 枯荣俯仰中,儿辈浪自悲。 青云渺难必,白发不可辞。 得饱良已泰,雨畦瓜芋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松(1097年-1143年),字乔年,号韦斋,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人。南宋官员、文学家,理学家朱熹的父亲。 朱松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中...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树林中的叶子一片片掉落,寂静的人们首先察觉到了这个变化。 自从我拥抱了孤独,内心的平静让我如星星般熠熠生辉。 天地间的一切都是暂时的过客,人们在追求什么其实都不重要。 在世界的起伏变化中,孩子们只会因自己的悲伤而感到悲伤。 青云之上是难以捉摸的,白发却是实实在在的。 能得到温饱就已经满足了,那是我种下的菜园和芋头已经长大肥硕。
去完善
释义
1. 林臯:林泽之地,指山林水泽等自然界的地方。 2. 静士:性格沉静、淡泊名利的人。 3. 兹独:此孤独之感。 4. 悠然:形容自由自在、舒适自得的样子。 5. 星气:古人认为决定人命运的一种神秘力量。 6. 乾坤:天地间,这里指整个世界。 7. 逆旅:旅馆,比喻短暂的居住地。 8. 鼎鼎:显赫的样子,这里指争夺名利。 9. 枯荣:草木的茂盛与枯萎,喻人的富贵与贫贱。 10. 俯仰:形容时间短暂。 11. 儿辈:晚辈,这里指庸碌之辈。 12. 青云:比喻显贵的地位。 13. 茫茫:广大无边的样子。 14. 难必:难以预料。 15. 白发:年老满头白发的样子。 16. 不可辞:无法避免或推辞的事情。 17. 得饱:吃饱肚子,指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18. 良已泰:已经过得很好了。 19. 雨畦:受到雨水滋润的田畦。 20. 瓜芋肥:瓜果作物长势良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天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生哲理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慨。“林臯一叶脱”点明秋天的到来,而“静士最先知”则强调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在诗人看来,个体与世界的相对关系是短暂的,正如“乾坤一逆旅”所表达的,生活不过是一场旅行,不必过于执着于名利。 诗人在第三、四句进一步阐述这一观点:“枯荣俯仰中,儿辈浪自悲。”人生浮华如同儿戏,看似重要的事物到头来却并不值一提。这一理念与禅宗思想相通,倡导人们超越世俗纷扰,寻找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青云渺难必,白发不可辞。”表达了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的态度,认为那些遥远的目标难以实现,不如坦然面对岁月的流逝,珍惜当下。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使人联想到庄子的哲学观念。 最后两句“得饱良已泰,雨畦瓜芋肥。”描绘出一幅丰收的景象,象征着诗人在精神上寻求的满足感。诗人认为,过上简单的生活,食足衣暖,已是莫大的幸福。这正是他“悠然星气驰”的追求所在。整首诗流露出诗人的达观态度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诗词功底和独特的人生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怀十首 其六》是南宋著名诗人朱松创作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中期,即公元12世纪40-50年代。朱松在当时的南宋朝廷担任官员,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着深切的关注。 在朱松所处的时代,南宋正处于金国的威胁之下,北方领土丧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身为官员的朱松,亲眼目睹了国家的衰弱和人民的不幸,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悲痛。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朱松在这首诗中,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他以秋天作为象征,表达了国家的衰败和自己的无奈。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希望能够早日恢复国家的繁荣昌盛。 总的来说,《秋怀十首 其六》这首诗反映了朱松在面对国家危机时的忧虑、关切和对未来寄予的希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