鄜延凯歌 其四
灵武西凉不用围,番家总待纳王师。
城中半是关西种,犹有当时轧吃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灵武和西凉之地,我们并不需要包围他们,因为那些蕃邦总是期待着向我们效忠。城中有许多来自关西的人,仍有当时的礼仪和规矩保存至今。
去完善
释义
灵武:古地名,位于今天中国甘肃省银川市。
西凉:古地名,位于今天中国甘肃省武威市。
围:包围,这里指军事进攻。
番家: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总:总是,表示一直如此。
待:等待,期待。
纳:接受,这里指投降。
王师:天子的军队,这里指中原王朝的军队。
关中:地区名,泛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包括今天的陕西省中部地区。
种:族群,这里指关中的汉族。
轧吃儿:古代西北地区的方言词汇,意为不守规矩的人,这里用来讽刺那些不尊重统治者的少数民族。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科学家沈括的一首边塞诗,通过对当时战争的描述,展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在诗歌中,他描绘了灵武西凉一带的战争场景,以及当地百姓的生活状况。
首句“灵武西凉不用围”,意味着敌军已经放弃抵抗,等待王师的接纳。这里的“不用围”并非指敌人已经完全丧失战斗意志,而是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胜负的判断和对未来胜利的乐观预期。
接着,“番家总待纳王师”,诗人通过描绘敌方的心态变化,进一步强调了战争的正义性和必然性。在这里,“番家”指的是少数民族政权,他们因为自身力量不足而不得不选择投降,期待得到宋军的接纳和保护。
诗的后两句,“城中半是关西种,犹有当时轧吃儿”,则揭示了战争后的现实情景。诗人通过描绘城中的百姓,暗示出战争虽然已经结束,但民众仍然生活在贫困和苦难之中。这里的“关西种”是指关中地区的百姓,而“轧吃儿”则是当时的方言词汇,意为贫苦、困顿的人。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绘和对战后百姓生活的关注,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同时也表达了其对和平与繁荣的热切期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鄜延凯歌 其四》是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描绘了他在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参与对西夏战争的艰苦经历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沉思考。
当时,北宋王朝与西夏长期处于敌对状态,边境冲突不断。作为一位胸怀大志的政治家,沈括主动请缨,担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负责对抗西夏的战争。他在战场上表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智慧,屡次击退西夏军队,保卫了国家边疆。
在这一时期,沈括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在政治、科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主持修建了坚固的长城,加强了边防;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他还撰写了著名的《梦溪笔谈》,总结了当时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成果。
《鄜延凯歌 其四》正是沈括在战争期间创作的,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诗中描绘了战场上的英勇景象,赞扬了士兵们为国捐躯的精神。这首诗歌不仅反映了沈括个人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了北宋时期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