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处州陈舜卿教授以笔赠之
中岁探至道,颇欲齐得丧。
偶然遇逆境,又尔起诸妄。
贤哉陈夫子,胸次甚夷旷。
警我以微言,恐我犹事障。
嗟我与夫子,少长异州党。
倾盖逆旅中,谈笑便抵掌。
谁言江浙远,嗜好无异尚。
我虽谬涉世,途穷理归鞅。
而君方朝天,高论献忠谠。
赠君秋兔毫,聊以代杯盎。
勿云管城子,未有食肉相。
当知中书君,日侍九天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程洵:南宋时期婺源人,进士及第,历任县令,后迁著作佐郎。他在此诗中的身份是“留别处州陈舜卿教授”的友人。
2. 处州:今浙江省丽水市。
3. 中岁:中年。
4. 探至道:探讨最高的人生哲理。
5. 齐得丧:看透得失荣辱。
6. 逆境:不顺利的环境或遭遇。
7. 诸妄:各种虚妄的念头。
8. 陈夫子:指陈舜卿。夫子,对士人的尊称。
9. 胸次:胸怀。
10. 夷旷:平静开阔。
11. 微言:精微之言,这里指陈舜卿开导自己的话。
12. 事障:世俗的障碍。
13. 嗟我:感慨自己。
14. 少长异州党:年龄和生长的地方不同。
15. 倾盖:车盖倾斜靠近,比喻结交亲近的朋友。
16. 逆旅:旅馆。
17. 抵掌:拍手,形容谈得非常投机。
18. 江浙:江苏和浙江的并称。
19. 嗜好: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20. 谬涉世:错误地涉足世事。
21. 途穷:走投无路。
22. 理归鞅:回到内心的道理。
23. 朝天:朝见天子。
24. 高论:高明的议论。
25. 献忠谠:进献忠诚正直的言论。
26. 秋兔毫:毛笔的一种,用于书写。
27. 杯盎:古代饮酒器具。
28. 管城子:笔的别称。
29. 食肉相:做官的相貌,这里指得到重用。
30. 中书君:中书舍人的简称,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颂了作者和友人陈舜卿之间的深厚友情和相互激励的过程。“中岁探至道”一句表达了作者在中年时寻求人生真谛的决心,而“又尔起诸妄”则揭示了他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惑。接下来,诗人描述了陈舜卿的贤能品质以及他对自己的影响。他用“以微言警我”来表示朋友间的智慧传递,并警示自己不要陷入困境。
诗中的“嗟我与夫子,少长异州党”体现了两人跨越时空的友谊,即便年龄、地域不同,仍能在旅途中相互陪伴。此外,诗人借“江浙远”表明了友情的无远弗届,强调了他们之间共同爱好的紧密联系。
然后,诗人坦诚面对自己的处境:“我虽谬涉世,途穷理归鞅。”虽然他在社会中漂泊不定,但在陈舜卿的指引下,找到了内心的归宿。接着,诗人展望了友人的前途:“而君方朝天,高论献忠谠。”期望对方能走上光明大道,为国家进献忠诚的建议。
“赠君秋兔毫,聊以代杯盎。”这句诗意蕴丰富,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真诚祝福,希望他的才华得到展现;另一方面意味着两人即将离别,以毛笔为象征,替代举杯共饮,寄托浓厚的友情。最后两句,诗人安慰友人不必担忧自己的未来,只要有才能和智慧,定能平步青云,实现理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留别处州陈舜卿教授以笔赠之》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程洵于南宋时期所作。诗人在这一时期曾担任国子监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务,对教育文化事业有着深厚的关注。而与他结交的陈舜卿则是位身处翰林院的研究学者,他们之间时常交流学术心得,互相欣赏。此次离别之际,程洵为表达惜别之情,赋诗一首,并将自己平日使用的毛笔赠送给陈舜卿作为纪念。
在南宋年间,虽然朝廷偏安江南一隅,但科举制度和文教事业依然得到重视。当时文人墨客热衷于文学创作与交流,尤其是在京城的文人圈子中,相互探讨学问、品评诗歌蔚然成风。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程洵与陈舜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