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金陵书事

标题包含
金陵书事
六代风流最永嘉,鬰葱胜气隠晴霞。 折冲樽俎神俱旺,表里山河险莫夸。 几缕碧烟迷杏眼,半篙清涨减蒲芽。 歌声已得檀郎怨,四海而今再一家。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胡铨(1102年-1180年),字邦衡,号澹庵,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胡铨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年轻时就...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第六个世代的风流最以温州(古称永嘉)为首,旺盛的气息如同晴天时的彩霞一般遮遮掩掩。在这场筵席上的舌战之中,我神清气爽,游刃有馀;城内外河山的雄伟和险峻则不必太过夸张。远处升起的几缕青烟似乎让满眼金黄的杏花显得有些迷茫,而近处的小河稍微上涨,使得水中的菖蒲芽逐渐减少。我的歌声已经得到了心爱之人的赞美,四海之内的人民此刻又团结在了一起。
去完善
释义
1. 六代:指南朝的陈、隋及五代的南唐、吴越、前蜀、南汉等六个朝代。 2. 永嘉:即东晋永嘉之乱,指西晋末年中原战乱,士族大量南渡长江,建立东晋王朝。诗人以此寓意南宋朝廷。 3. 欝葱:繁茂的样子。 4. 折冲樽俎:用孔子弟子子路的话说,就是“束修(献厚礼)以干诸侯”,这是儒家轻视武力的表现。诗人此处的意思是,南宋政权无须夸大自己的地理优势,只要在外交上做好工作,就完全可以稳固国家的地位。 5. 杏眼:古人称杏眼为佛眼,是象征吉祥的眼状物,这在这里比喻河水中的漩涡。 6. 蒲芽:蒲草初生时的嫩芽,这里形容水位上涨后的场景。 7. 檀郎:西晋文学家潘岳(字安仁,小名檀奴)美貌出众,后世常以"檀郎"代指美男子或所恋之人。此处意指诗人自己。 8. 四海而今再一家:指中国统一。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金陵书事》是南宋诗人胡铨的一首描述金陵(今南京)景色的诗篇。诗人通过对六朝古都的风貌描绘,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赞美和对国家民族的期望。 诗的开篇“六代风流最永嘉”,作者将目光投向了古代的金陵,赞颂了六朝时期南京地区的风流才情与繁华景象。紧接着的“鬰葱胜气隠晴霞”则体现了金陵古城的生机与活力,仿佛一片繁荣的景象隐匿在晴空之下的彩霞中。 接下来的两句“折冲樽俎神俱旺,表里山河险莫夸”,诗人在此描绘出国家的繁荣昌盛以及江山如画的壮丽景色。其中“折冲樽俎”指的是文治武功,意味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韬武略的共同推动。 紧接着的“几缕碧烟迷杏眼,半篙清涨减蒲芽”,形象地描绘了金陵周围的山水风光,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季节更替和时光流转。最后两句“歌声已得檀郎怨,四海而今再一家”,诗人借用歌声传达了民族间的和谐共处,表达了希望国家团结、四海一家的愿望。 整体来看,这首诗既展现了金陵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景观,又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期许与信念。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胡铨成功地将诗人的情感与思想融入到对金陵城的风情描绘之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金陵书事》是南宋诗人胡铨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45年,正值南宋时期。这个时期的南宋政权偏安江南,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胡铨在公元1145年时正处于他人生的重要阶段。他在金兵南下时立志报国,曾在临安府任职,后来被贬谪至广州。在广州期间,胡铨亲眼目睹了百姓的痛苦生活,对南宋政府的无能感到痛心疾首。因此,他以金陵书事为题,表达了他对南宋政府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这个时期的南宋政权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困境。北方的金国势力强大,不断南侵;而南方的南宋政府则沉溺于享乐,不思进取。这种时代背景使得胡铨的诗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