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十二首·其四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孤独的大雁从大海飞上陆地,它不敢看池塘的景象。
在旁边看到一对翠鸟,它们的巢筑在三株树上。
那珍稀的树木高耸入云,难道没有担心金弹丸的攻击吗?
美丽的衣服让人妒忌,过于聪明会让人觉得讨厌。
现在我在这幽暗的地方畅游,那些射鸟的人会羡慕我吗?

去完善
释义
"感遇十二首·其四"是唐代诗人张九龄创作的一组诗歌中的一首。以下是诗词中的注释:
1. 孤鸿:孤单的鸿雁,象征孤独的诗人和贵族阶层。
2. 海上来:从海洋的方向飞来。
3. 池潢:池塘。
4. 顾:看,这里表示鸿雁因为害怕而不敢看池塘。
5. 双翠鸟:一双翠鸟,象征着恩爱的夫妻。
6. 三珠树:传说中的仙树,结有明珠。这里用来比喻贵人家的高门大院。
7. 矫矫:挺拔的样子。
8. 珍木巅:珍贵的树木顶端,这里形容贵人家的高门大户。
9. 金丸:金属制成的弹丸,用于打鸟。
10. 患人指:担心被人指责。
11. 高明:地位高贵的人。
12. 逼神恶:使神仙也感到恐惧。
13. 游冥冥:遨游在深邃的宇宙中,象征诗人的自由精神。
14. 弋者:射鸟的人。
15. 何所慕:追求什么。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感遇十二首·其四》描绘了海上一只孤独的鸿鹄,尽管眼前的水池里生活着翠鸟和珍木,但它并不敢驻足观望。因为,美丽的羽毛和高位可能会招致人们的嫉妒和恶语。所以,这只孤独的鸿鹄选择在冥冥之中遨游,不再被世人所追逐。这首诗表达了对孤独、自由和宁静的追求,以及对世俗纷争的厌恶。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遇十二首·其四》是唐代诗人张九龄创作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左右,张九龄当时任左丞相,但因直言敢谏触怒了皇帝,被贬为尚书右丞。
在开元年间,唐玄宗励精图治,国家繁荣昌盛,但在位后期逐渐疏于朝政,沉溺声色犬马。张九龄作为朝廷重臣,对皇帝的昏庸行为深感忧虑。他在这首诗中以兰桂自喻,表达了坚守节操、不媚权贵的品质。
与此同时,当时的政治斗争激烈,奸臣李林甫等人利用谗言排挤贤能,败坏朝纲。张九龄在这种环境下依然坚持正道,屡次向皇帝进谏,试图挽回颓势。然而,他的努力并未得到皇帝的重视,最终被贬职。尽管如此,张九龄仍然保持了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他的这首诗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