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舟入荆江东赴建康

标题包含
舟入荆江东赴建康
长江渺渺接天浮,万古朝宗日夜流。 洲在尚传鹦鹉赋,台高应见凤凰游。 路经赤壁怀公瑾,水到柴桑忆仲谋。 白日幸无云物蔽,好看澄景对高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长江浩渺连接天际,千古奔流不息。 江中的沙洲上依然传颂着《鹦鹉赋》,高楼之上或许可见凤凰飞舞。 路过赤壁缅怀周公瑾,河水来到柴桑追忆孙权。 幸运的白日没有云彩遮挡,可以欣赏清澈的江景和深秋的美景。
去完善
释义
1. 舟入荆江:指船进入荆州地区的一条江,即长江。 2. 东赴建康:东行前往建康府(今江苏南京一带)。 3. 渺渺:形容江水宽广辽远的景象。 4. 接天浮:与天际相接的意象。 5. 万古朝宗:自古以来长江之水朝着大海奔流而去。“朝宗”一词常用来描述百川归海之意。 6. 鹦鹉赋:指东汉文学家祢衡所作《鹦鹉赋》,描绘了洲上美丽风光。 7. 凤凰游:典出《尚书·禹贡》中关于凤凰出现于荆州高台的记载。 8. 赤壁:指位于今天湖北省的赤壁市,是三国时期著名战役赤壁之战的发生地。周瑜在此指挥联军大破曹操。 9. 柴桑:古代九江郡的别称,地处江西省北部,三国时期孙权曾在此居住。 10. 仲谋:孙权的字,这里代指孙权本人。 11. 白日幸无云物蔽:表示天气晴朗,阳光照耀下的江水显得格外清澈。 12. 好看澄景对高秋:意为欣赏着中秋时分的江景美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舟入荆江”为题,生动地描绘了胡安国乘舟经过荆江时的所见所思。全诗紧扣主题,通过丰富的意象、生动的描绘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接下来,我将对每句进行赏析: 首联“长江渺渺接天浮,万古朝宗日夜流。”展现了荆江宽阔的江面和奔腾不息的水势。江水浩渺,仿佛与天际相接,寓意着江水的源远流长和磅礴气势。“万古朝宗”指江水源源不断向东流入海,象征着万物归宗、百川汇海的哲理。 颔联“洲在尚传鹦鹉赋,台高应见凤凰游。”指出了沿岸的两个著名景点:鹦鹉洲和凤凰台。诗人提及鹦鹉洲是因为那里是唐代文学家祢衡作《鹦鹉赋》的地方,彰显了荆江深厚的历史底蕴。而凤凰台则象征吉祥和美好,表达了诗人期待在此处看到凤舞鸾翔的美好景象。 颈联“路经赤壁怀公瑾,水到柴桑忆仲谋。”两句分别借用了东汉周瑜破曹军的赤壁之战和三国时期东吴开国皇帝孙权在柴桑山的典故。诗人以此表达了自己敬仰古人建功立业,同时也寓含着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虑。 尾联“白日幸无云物蔽,好看澄景对高秋。”表示诗人有幸在晴朗的天空下欣赏到秋天的美景。通过描写白日的晴空和秋天的澄景,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之,这首《舟入荆江东赴建康》巧妙地运用了大量历史文化元素,丰富了诗歌内涵,增添了艺术魅力。同时,诗中流露出作者深邃的历史思考和人文情怀,令人回味不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舟入荆江东赴建康》是南宋诗人胡安国在公元1165年所作。当时,胡安国因战乱而举家南渡,流寓建康(今江苏南京)。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南宋政权建立不久,国内政治局势仍然动荡不安。金兵南下侵扰,北方大片国土沦陷,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胡安国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士人,对国家的命运感到忧虑和痛心。 胡安国在诗歌中写道:“孤帆南去几时回?目断长江万里遥。”表达了对国家分裂、山河破碎的悲痛之情。同时,他也将自己的个人遭遇融入诗中,表达了自己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无奈。这种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在诗歌中得到充分体现,使这首作品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