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巽亭
公自登临辟草莱,赫然危构压崔嵬。
凉翻帘幌潮声过,清入琴尊雨气来。
畴昔江山何处好,生平怀抱此中开。
东南地本多幽胜,此向东南特壮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公从登上开辟荒草的地方,气势恢宏的高大楼阁耸立在巍峨的山峰上。
风吹帘幕的声音如浪潮般响起,清新的空气伴随着雨滴流入琴和酒杯。
过去的美好山河在哪里呢?我一生的抱负就在这山水之间展开。
东南地区本就多美景胜地,而这里在东南方向尤其壮观。
去完善
释义
1. 公:指诗人自己或当时的杭州太守。
2. 登临:登山临水,这里指登上巽亭。
3. 草莱:杂草和荒芜之地。
4. 赫然:形容建筑物高大壮观的样子。
5. 危构:高耸的建筑物,这里指巽亭。
6. 压崔嵬:压在高山之上,形容地势险要。
7. 帘幌:窗帘和门帘,这里指窗户。
8. 凉翻帘幌:形容风吹过窗户时的凉爽感觉。
9. 潮声过:指钱塘江潮水的声音传来。
10. 清入琴尊:指清风吹入室内,使弹琴和饮酒都更加舒畅。
11. 雨气来:指雨水带来的清新气息。
12. 畴昔:往昔,过去。
13. 江山:泛指山水风景。
14. 生平怀抱:一生所怀的理想抱负。
15. 东南地本多幽胜:东南地区本来就有很多清幽胜景。
16. 此向东南特壮哉:这个东南地区的景色特别壮丽。
去完善
赏析
《杭州巽亭》是北宋诗人苏舜钦的一首描绘风景的诗作。诗人在游览杭州巽亭时,留下了深刻的感悟和美好的印象。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展现了巽亭的壮丽景色和内心的豪情壮志。下面是对该诗的赏析:
首先,诗的开头“公自登临辟草莱,赫然危构压崔嵬”,描述了诗人登上巽亭时的情景。诗人以“草莱”来形容原野上的杂草,以“赫然危构压崔嵬”描绘出巽亭的壮观景象。这一开篇就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宏伟的画面,使人心旷神怡。
接着,诗人通过“凉翻帘幌潮声过,清入琴尊雨气来”两句,表达了在巽亭中所感受到的自然美景。诗人以“帘幌”比喻垂挂的窗帘,用“潮声过”形容海潮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清入琴尊雨气来”又展示了雨后空气的清新,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然后,诗人笔锋一转,由自然景观转入内心的感慨。“畴昔江山何处好,生平怀抱此中开”这两句表明,诗人将眼前的风景和过往的记忆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眼前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整首诗的主题得到深化,也使诗人与读者的共鸣更加强烈。
最后,诗人以“东南地本多幽胜,此向东南特壮哉”收尾,总结了巽亭的美景以及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诗人通过对东南地区的赞美,再次强调了巽亭的独特魅力,也为全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总之,《杭州巽亭》是一首充满抒情意味的诗作,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可以感受到他那豪放不羁的人格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杭州巽亭》是北宋诗人苏舜钦所著的一首描绘江南水乡风光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公元998年,正值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苏舜钦的人生际遇颇为曲折。他早年受到皇家的重视,但由于直言不讳,多次遭到贬谪。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苏舜钦正身处杭州,担任一地方官职,尽管仕途并不顺畅,但他仍然关注民生疾苦,努力做好政务工作。
与此同时,北宋时期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由于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生活较为富足。在这种背景下,江南地区的水乡风光成为了诗人墨客们创作的灵感源泉。
在《杭州巽亭》中,苏舜钦通过对水乡风光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他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之情。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卓越的文学才华,同时也反映了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繁荣景象和人民生活的美好场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