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望海
昆明波涛南纪雄,金碧滉漾银河通。
平吞万里象马国,直下千尺蛟龙宫。
天外烟峦分点缀,云中海树入空濛。
乘槎破浪非吾事,已斩鱼竿狎钓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昆明波涛在南方汇集成雄浑的大景,金碧辉煌的水面如银河般通畅。这里横卧着能够吞掉万里的祥瑞象马之国,又直通深邃浩渺的蛟龙宫殿。那远在天边的烟波和山峦相点缀,云朵与海树相拥着融入一片梦幻般的混沌。扬帆破浪已不再是我关心的事,因为我早已放下鱼竿,悠然自得地徜徉在渔民的世界中。

去完善
释义
1. 昆明:指昆明市,位于中国云南省中部。
2. 南纪:指南方地区。
3. 金碧:指的是云南昆明的金马碧鸡坊,金马象征太阳,碧鸡象征月亮,表示阴阳相对。
4. 滉漾:水波荡漾的样子。
5. 银河:这里指银河系。
6. 象马国:古代中缅之间的一个小国,以产象和马著名。
7. 蛟龙宫:传说蛟龙居住的海底宫殿。
8. 烟峦:烟雾笼罩的山峦。
9. 点缀:衬托,使更生动有趣。
10. 海树:海上的树木,指远方的树木。
11. 空濛:雾气迷茫的状态。
12. 乘槎:古人设想乘木排去天河见牵牛、织女星。
13. 破浪:船只破开水浪前进。
14. 斩鱼竿:不再垂钓,表示决心投入其他事业。
15. 狎钓翁:与钓鱼者亲近。

去完善
赏析
《昆阳望海》是明代著名文人杨慎的一首描绘海洋景象的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大海的壮丽与神秘。
首联“昆明波涛南纪雄,金碧滉漾银河通”,通过对“昆明波涛”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大海的敬畏之情。“金碧滉漾银河通”则形象地描绘了海水波光粼粼的景象,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颔联“平吞万里象马国,直下千尺蛟龙宫”,进一步展示了大海的神秘与浩渺。诗人用“平吞万里”和“直下千尺”两个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大海的无垠与深邃,同时也传达出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颈联“天外烟峦分点缀,云中海树入空濛”,通过描绘天空中的烟雾和云层,以及海面上的树木和雾气,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这种美感既源于自然景象本身的美丽,也源于诗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尾联“乘槎破浪非吾事,已斩鱼竿狎钓翁”,表达出诗人对海洋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隐居生活的渴望。尽管诗人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这样的生活,但他仍然能够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昆阳望海》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创作于嘉靖年间,正值明朝政治黑暗、皇帝荒淫无度之际。杨慎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却矢志不渝地坚守着文人风骨,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
杨慎原为内阁大学士,后因直言劝谏,被贬至云南戍边,期间多次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在流放期间,他深切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通过《昆阳望海》一诗抒发胸怀壮志,表达了对于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
在这首诗中,杨慎以描绘大海的壮丽景象作为背景,将个人的失意与国家的危机紧密相连。这种情感深度和时代关怀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悲剧命运,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总的来说,这首诗歌表达了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士大夫的深沉感慨和对光明未来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