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前右植石榴左植脩竹是年蝗灾竹为所食石榴味苦感而有作
芳树吐佳花,时近君子居。君子惜芬香,且爱枝叶敷。外饰内不德,细叶含辛毒。妖蝗群飞来,四野无嘉谷。此木免噬啮,为尔受性独。所喜彼偶存,所悼惟脩竹。抗节异群木,畜甘胜诸菽。坐见颜色改,无复青阴穆。向恶尚免祸,外直恒遭戮。转首霜节至,问讯南窗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美丽的树上盛开的花朵,靠近君子的住所。君子珍视花朵的香气,也钟爱树枝与绿叶。只是外表装饰华丽,内心却不道德,叶子里的毒素让人痛苦。害虫成群结队飞来,田野间不再有丰收的谷物。这棵树幸免于难,因为它本性独特。而令人欣慰的是,那些坚韧不屈的品质仍然存在,而那些修长的竹子却已消逝。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着自我,它们的甘甜胜过其他豆类植物。只看见颜色在改变,不再拥有曾经的绿意盎然。它虽然避免了恶意,但终究无法逃脱伤害。当冬天来临时,我只能向南窗边的菊花致以问候。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讲堂:教授儒家经典的学堂。
2. 右:方位词,右边。
3. 植:栽种。
4. 石榴:石榴科植物,果实可食用或药用。
5. 脩竹:指高大的竹子,这里特指绿竹。
6. 是年:这一年。
7. 蝗灾:蝗虫引起的灾害,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破坏。
8. 饰:装饰。
9. 不德:没有德行。
10. 细叶:竹叶。
11. 辛毒:辛辣有毒。
12. 妖蝗:指危害庄稼的蝗虫。
13. 嘉谷:指禾本科植物的种子,这里泛指谷物。
14. 免噬啮:免受吞噬。
15. 性独:具有独特属性。
16. 所喜:可喜的事。
17. 所悼:令人悲痛的事。
18. 抗节:挺直节操。
19. 诸菽:各种豆类作物。
20. 颜色改:颜色发生变化。
21. 无复:不再。
22. 青阴穆:青翠的阴凉。
23. 尚:尚且。
24. 外直:外部表现正直。
25. 恒:经常。
26. 遭戮:遭受伤害。
27. 转首:转眼之间。
28. 霜节至:霜降时节到来。
29. 南窗菊:南窗下的菊花。

去完善
赏析
《讲堂前右植石榴左植脩竹是年蝗灾竹为所食石榴味苦感而有作》是一首具有深刻哲理寓意的诗。开篇以“芳树吐佳花,时近君子居”描绘了石榴和竹子共同生长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对这两种植物的喜爱之情。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比两种植物的特性,提出了“外饰内不德,细叶含辛毒”的观点,暗示了外表华丽而内心空虚的人和物是无法长久的。随后,诗人描绘了当年蝗虫肆虐的场景,并指出石榴和竹子在面对灾难时的不同表现:“此木免噬啮,为尔受性独。”这里的“受性独”意味着石榴在灾害面前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然而,虽然石榴幸免于难,但竹子却被蝗虫吞食,这让诗人感到痛惜:“所喜彼偶存,所悼惟脩竹。”此后,诗人从竹子的品质中得到了启示,赞美其“抗节异群木,畜甘胜诸菽”的特性,并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事物的外表并不能代表其实质,只有内在的品质才是持久的。最后,诗人通过对霜节的描绘,表达了对菊花凋零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短暂。整首诗寓意丰富,富有哲理,令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公元758年左右,正值安史之乱时期,中原地区遭受了严重的蝗灾,田园荒芜,百姓疾苦。诗人王翰目睹了这一惨状,内心深受触动。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王翰在讲堂前种植了一株石榴和一株修竹,用以寄托自己的情感。然而,蝗虫的到来使得竹子遭到啃食,而石榴也因苦涩的滋味难以入口。
王翰,这位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在这个特殊时期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与脆弱。他的诗词创作也受到了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表达出对民生疾苦的忧虑和对社会现状的思考。通过这首《讲堂前右植石榴左植脩竹是年蝗灾竹为所食石榴味苦感而有作》,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于自然、生命以及社会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文人墨客的责任与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