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马
一簇敲风百炼成,中宵惊起玉关情。
总然用尽檐前力,应是无心为利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千锤百炼才塑造出这样一簇利器,在深夜响起时令人想起玉门关外的情感。即使费尽心机利用屋檐前的力量,也不过是为了名利二字。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铁马:指钢铁打造的战马形象或铜马声,此处可能暗示军中的刀枪剑戟。
2. 一簇:量词,表示聚集在一起的物体;此诗句中表示聚集在一起的铁马。
3. 敲风:拍打风声,借以形容气势浩大。
4. 百炼成:原意指将金属加热到赤红并反复锤击,使其坚硬;此处比喻经过千锤百炼,磨练出过硬本领。
5. 中宵:深夜。
6. 玉关情:对边疆边关的感情,也指牵挂战争前线的心情。
7. 檐前:屋檐下,象征平凡的生活。
8. 利名:追求金钱和名誉。

去完善
赏析
《铁马》这首诗歌描绘了铁马这一独特意象。“一簇敲风百炼成”表达了铁马锻造过程的艰辛和毅力,如同诗人自己的人生经历,历经磨难终成器。“中宵惊起玉关情”则表现了铁马在关键时刻临危受命、披挂出征的英勇形象,正如诗人驰骋疆场、保家卫国的英雄情怀。
“总然用尽檐前力,应是无心为利名”则是诗人对自己品格的期许。虽然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牺牲,但诗人的初心并非为了名利,而是心怀家国、捍卫和平的伟大抱负。这样的铁马形象,既是实体的铁马,更是诗人精神的象征,代表了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铁马》是明朝抗倭名将、诗人戚继光创作的一首咏史诗。据学者考证,这首诗大致创作于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1521-1620年),即戚继光活跃的年代。这个时期,北方的蒙古部落时常南下侵扰明朝边疆,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同时,沿海地区的倭寇也频频作案,严重危害民众生命财产安全。
戚继光在人生这段岁月里,曾先后担任山东、浙江等地的防务,组织和训练军队,投入了抗击外侮的斗争。他的军事才能和英勇事迹受到朝廷的重视,后被任命为蓟州总兵,主持北部边疆的军事事务。
在戚继光的军旅生涯中,他见证了国家和民族的苦难,深深感到捍卫国家尊严和人民幸福的责任重大。在此背景下,他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昂扬的战斗精神,挥毫创作了这首慷慨激昂的《铁马》诗,表达了对勇武之士的赞美和对民族气节的推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