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酬答李学长

标题包含
酬答李学长
夫子焉不学,高朕罗三贤。 横前一片石,教外皆别传。 三虎谁最怒,未觉相后先。 渠伊囊中方,贵在后者鞭。 我家一佛堂,盎背知庙堧。 忆昨祠上丁,蕡烛初欲然。 诸生气清明,人如出雩泉。 洗爵俯象鼻,掩豆高豚肩。 朱弦张文王,繁声斥师延。 此时识方屦,綦满青苔钱。 李公独凤仪,众中得何坚。 惜无补天手,转之上细毡。 朝来食盘中,穉蕨初数拳。 苍苍本难测,何由赜真筌。 自我得此士,可以一当千。 如闻缝掖姿,欲重世所捐。 舂容吐握诗,法用春秋全。 酬赠无玉案,三复缁衣篇。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老师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学习,我敬仰三位贤者。 面前横着一块石头,教学方法各不相同。 三只老虎谁更凶猛,不易察觉他们的先后。 他们袋子里装的东西,在于鞭策后人。 我家有个小佛堂,在背光处可以看见寺庙的一角。 回想昨天祭祀的日子,蜡烛刚刚点燃。 气氛热烈清晰,人们犹如从雨水中涌现出来。 洗净酒杯低头看着象鼻,豆荚高高在上露出猪肉。 朱红的琴弦张显文王的威严,繁杂的声音让师延感到惊讶。 那时我们才认识彼此,彼此的鞋子满是青苔。 李先生凭借独特的风仪,在众人中脱颖而出。 可惜他没有救世之能,反而变得更加萎靡不振。 清晨起来吃些蔬菜,翠绿的蕨菜刚刚成型。 苍天原本难以预测,怎能轻易抓住其规律呢? 自从有了这位贤才,便可以以一敌千。 仿佛听到了礼贤下士的诗句,想再次体验世界的美好。 富有诗意地反复诵读,法则是完全按照春秋的。 没有玉石作为回报,多次阅读《缁衣》篇章。
去完善
释义
1. 夫子焉不学,高朕罗三贤:夫子即李学长,意为李先生您哪有不能学习的地方呢?高朕指皇帝身边的高官显贵。三贤指孔子的三位弟子颜渊、子贡、子路,此处敖陶孙将李学长比作这三位贤者。 2. 横前一片石,教外皆别传:比喻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独立思考,不要完全依赖教条。 3. 三虎谁最怒,未觉相后先:三虎指李学长的三个儿子,怒表示生气。这句是说,不知道他的三个儿子在家庭纷争中谁会最先发怒。 4. 渠伊囊中方,贵在后者鞭:意思是李学长的智慧和学问来自他丰富的人生经历,而这些都体现在他子女的教育上,并期望他们能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品质。 5. 我家一佛堂,盎背知庙堧:佛堂是敖陶孙自己的比喻,盎背指的是身材高大的人,庙堧是寺庙的空地。这句说他自己像一座大庙,空地上还有许多地方等待填补。 6. 忆昨祠上丁,蕡烛初欲然:回忆昨天祭祀的日子,蜡烛刚要点燃。 7. 诸生气清明,人如出雩泉:在祭祀时,气氛庄重,人们如同从雩泉出来一样,沐浴在神灵的恩泽之中。 8. 洗爵俯象鼻,掩豆高豚肩:洗爵指的是清洗酒杯,俯象鼻是指祭祀时的礼仪,掩豆指覆盖豆子,高豚肩指把猪肉高高挂起。 9. 朱弦张文王,繁声斥师延:这是描写祭祀音乐的诗句,朱弦指的是红色琴弦,张指弹奏,文王指周文王,繁声指热闹的音调,斥指排斥,师延指传说中的乐师。 10. 此时识方屦,綦满青苔钱:方屦指古代的鞋子,綦指鞋带,青苔钱指地面上的青苔。这句表示在祭祀时,作者注意到鞋子和地面的青苔。 11. 李公独凤仪,众中得何坚:赞美李学长品格高尚,在众多人中他表现出了坚定的品质。 12. 惜无补天手,转之上细毡:惋惜自己没有能修补天地的大手笔,只能把诗意转向细腻的描绘。 13. 朝来食盘中,穉蕨初数拳:早上吃到的食物中,小蕨菜刚刚长成。 14. 苍苍本难测,何由赜真筌:苍天原本难以预测,怎么才能探究到真理呢? 15. 自我得此士,可以一当千:自从我得到了这个人才,他可以一个人抵得上很多人。 16. 如闻缝掖姿,欲重世所捐:如同听到君子风度,想要让世人重新认识其价值。 17. 舂容吐握诗,法用春秋全:舂容是形容诗文的内容丰富,吐握诗是指杜甫的诗歌,法用春秋全是指使用完整的春秋笔法。 18. 酬赠无玉案,三复缁衣篇:表示没有珍贵的礼物来回报李学长,只能通过反复诵读他的作品来表达对李学长的敬意。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学术传承、友情激励的诗作。诗人通过表达对李学长的敬仰之情,体现了诗人对其学问和品德的尊重,同时也表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夫子焉不学,高朕罗三贤”,诗人在开篇即表达了学习的态度,以孔子为典范,表明了学者应有的谦逊与进取精神。接着,诗人描述了他们共同参学的场景,其中包含着浓厚的禅宗思想。“横前一片石,教外皆别传”意味着在学识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领悟需要去探索。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通过比喻表达了对友人李公的敬仰之情。“三虎谁最怒,未觉相后先”借凶猛的老虎形象描绘出了李公的风采,强调了他在学者中的地位。同时,诗人以“渠伊囊中方,贵在后者鞭”赞美了李公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品质。 接着,诗人回忆了他们共同度过的一段美好时光。“我家一佛堂,盎背知庙堧。忆昨祠上丁,蕡烛初欲然。”他借用庙堂的形象来形容学者的虔诚与尊敬,并表达了他们对学术的热爱与执着。接下来的两句则描写了他们一起参加庙宇活动的情景,体现了浓厚的宗教氛围和诗意生活。 随后,诗人继续渲染他们的学术交流。“朱弦张文王,繁声斥师延。”这两句诗巧妙地融入了音乐元素,突显了他们对于学问的探索和创新。而“此时识方屦,綦满青苔钱”则是诗人以方履小径上的青苔作为象征,寓意着他们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紧接着,诗人对于李公的风范表示由衷的敬意。“李公独凤仪,众中得何坚。惜无补天手,转之上细毡。”这几句表明了李公卓越的品质以及在学者中的崇高地位,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他未能施展抱负的惋惜之情。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他未来的期许。“朝来食盘中,穉蕨初数拳。苍苍本难测,何由赜真筌。”这两句诗寓意着学者的成长之路充满挑战,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就能达到真理的彼岸。最后的诗句“自我得此士,可以一当千。如闻缝掖姿,欲重世所捐。”则是对李公的极大赞誉,体现出诗人对他的敬重和推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酬答李学长》是南宋诗人敖陶孙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7年,即南宋乾道三年。当时,陆游在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下任参议官,而敖陶孙则在成都附近的一座寺庙里修行。 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正处于严重的内外交困之中。一方面,北方的金国不断南下侵扰,使得南宋国土日益缩小;另一方面,国内政治腐败、贫富差距加大,民众生活困苦。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投入到抗金保国的斗争中去,同时也关注民生疾苦,以诗歌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怀。 敖陶孙作为南宋的一位著名文人,他在这一时期的诗作中也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操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对李学长的敬仰之情,同时也通过“江山何日定,桃李自成蹊”等诗句,表达了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忧虑和期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