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日观东房诗
曾入桃溪路,仙源信少双。洞霞飘素练,藓壁画阴窗。
古木愁撑月,危峰欲堕江。自吟空向寂,谁共倒秋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经走过桃花小径,桃花源确实难遇。洞中彩霞如飘动的白绸带,苔藓画满了阴暗的窗户。老树忧伤地支撑着月亮,险峻的高峰似乎要崩塌到江水中。独自对着寂静吟咏,有谁陪我一起喝酒呢?
去完善
释义
1. 曾入:曾经进入。
2. 桃溪路:桃花盛开的溪水边的小路,这里用来形容美丽的地方。
3. 仙源:神仙的源头,这里指代道家仙境。
4. 信少双:确实很少见到这样美丽的景象。
5. 洞霞:洞穴中的彩霞,这里指代洞穴中美丽的景象。
6. 飘素练:如同白色的绸带在风中飘动,这里用来形容流水在空中形成的景象。
7. 藓壁:长满苔藓的石壁。
8. 阴窗:光线暗淡的窗户。
9. 古木:古老的树木。
10. 愁撑月:发愁地支撑着月亮,这里用来形容古木的形状。
11. 危峰:高耸的山峰。
12. 欲堕江:似乎要坠入江河之中,这里用来形容山峰的高耸。
13. 空向寂:独自面对寂静。
14. 谁共:与谁一起。
15. 倒秋缸:倾倒秋天的灯油,这里用来形容作者在秋天独酌的场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桃花源的情景与心境。首联“曾入桃溪路,仙源信少双”意味着李白认为桃花源这种仙境是很难找到的。颔联“洞霞飘素练,藓壁画阴窗”则通过洞中美丽的风景进一步表现了桃花源的神秘。颈联“古木愁撑月,危峰欲堕江”则写诗人面对美景时的感慨和沉思。尾联“自吟空向寂,谁共倒秋缸”表达了诗人独自饮酒赋诗,感叹无人陪伴的心境。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寻找桃花源未果的惆怅心情以及对美丽景色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日观东房诗是唐朝诗人李质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750年,正值唐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诗歌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在这一年,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李白等都在活跃于文坛,他们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李质作为一位年轻诗人,他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现象有着敏锐的观察和独特的见解。他在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过程中,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其中就包括这首《宿日观东房诗》。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日观东房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在创作这首诗时,李质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原本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但屡试不第,这使得他的心情变得沉重。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在这种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充满哲理的诗篇,表达了他在面对困境时的乐观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
总的来说,《宿日观东房诗》是李质在唐朝鼎盛时期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哲理思考。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历史时期、他的人生际遇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这些都为这首诗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