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潮州海阳馆独夜不寐二首·其二
腊前蚊子已能歌,挥去还来柰尔何。
一只搅人终夕睡,此声元自不须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冬天来临之前,蚊子已经学会歌唱,即使拍打它们,它们还是会回来。仅仅一只蚊子就能让人整晚无法入睡,这种声音其实并不需要太多。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宿:住宿。
2. 潮州海阳馆:指位于广东省潮州市的宾馆。
3. 独夜:孤独的夜晚。
4. 不寐:无法入睡。
5. 腊前:指农历十二月初。
6. 蚊子已能歌:形容蚊子在冬天也能发出嗡嗡声。
7. 奈尔何:奈何如此。
8. 一只:一只蚊子。
9. 终夕:整晚。
10. 此声:指蚊子的嗡嗡声。
11. 元自:原来,本来。
12. 须多:需要很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宿潮州海阳馆独夜不寐二首·其二”,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在潮州海阳馆过夜时所作。诗中描述了腊前蚊子骚扰睡眠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于环境的适应和心境的豁达。
第一句“腊前蚊子已能歌”,描绘了腊前蚊子已经开始活跃的情景。这里的“能歌”并非指蚊子真的会唱歌,而是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表示蚊子嗡嗡的声音。
第二句“挥去还来柰尔何”,表达了诗人试图赶走蚊子但它们仍然不断飞回来的无奈。其中,“柰尔何”是方言词汇,意为“奈何”,表示无法对付这种状况。
第三句“一只搅人终夕睡”,写出了即使只有一只蚊子也能让诗人整晚都无法入睡的情境。这里的表现手法颇具夸张意味,让人深刻感受到蚊子的扰人程度。
最后一句“此声元自不须多”,表现出诗人对于这种声音的无奈,以及自我安慰的心境。虽然蚊子扰人,但是诗人认为这种声音并不需要太多就足以影响他的睡眠。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表达,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中的困扰和挑战时所表现出的豁达与乐观的心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潮州海阳馆独夜不寐二首·其二》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公元1171年所作的组诗。
在这一年里,杨万里因为替郡守陈自业辩护而得罪了权臣王淮,被调任为广东提举。在去往潮州的路上,他在海阳馆留宿,此刻的潮州正处战乱之后,民生疾苦,兵荒马乱。
当时南宋偏安江南,金兵南下,民生困苦,偏又频繁发生饥荒、瘟疫和兵乱。同时朝政昏暗,权臣当道,壮志难酬。这些复杂的个人遭遇和社会现象,使他的诗风发生了变化,由早年的豪情转变为深沉苍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