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游五台山
五峰横绝汉,寒翠倚苍冥。
积雪无烦暑,高杉碍落星。
碛雪簷外见,边角坐中听。
师到栖禅夜,龙湫独灌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五位山峰阻断了河流,寒冷而翠绿的树木依靠着天空。
堆积的雪覆盖在树梢上,没有夏天的烦恼,高耸的杉树遮住了星星的光芒。
沙洲上的雪景在屋檐下可见,四周的边界和角落可以在座位处听到。
老师来到了栖息地并在此夜晚进行了禅修,唯一的声音是龙池中的水滴声。
去完善
释义
1. 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境内,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2. 汉:指汉朝,这里用来形容五台山的高峰。
3. 寒翠:指寒冷的山色。
4. 苍冥:指天边的青色。
5. 积雪:指五台山常年积雪的景象。
6. 无烦暑:意为没有炎热的夏天。
7. 高杉:指耸立的杉树。
8. 碍落星:指杉树遮挡了星星的光芒。
9. 碛雪:指沙漠中的积雪。
10. 簷:屋檐。
11. 边角:指战场的边缘。
12. 龙湫:位于五台山的一处景点,因传说有龙在此出没而得名。
13. 灌瓶:将水装入瓶中。
去完善
赏析
首联“五峰横绝汉,寒翠倚苍冥”,概括地描绘了五台山的地理特点:五座山峰雄伟壮丽,横跨天际;山色青翠,仿佛依傍着苍茫的宇宙。诗人从宏观的角度出发,表现出五台山的浩瀚壮观,奠定了全诗雄浑壮丽的基调。
颔联“积雪无烦暑,高杉碍落星”,以“积雪”和“高杉”两个意象,进一步描绘了五台山的独特风貌。白雪覆盖的山峰让山中不再炎热,而参天古木则遮住了星星的光芒。这两句既表现出五台山的寒冷环境,又强调了其森林繁茂、深邃莫测的特点。
颈联“碛雪簷外见,边角坐中听”,“碛雪”指的是沙漠中的雪景,这里用来形容五台山的地貌特征。诗人通过“簷外见”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五台山的广阔与寂寥。同时,“边角坐中听”一句巧妙地将诗人自身置于画面之中,使全诗更加生动形象。这一联充分展示了五台山的边疆特色,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尾联“师到栖禅夜,龙湫独灌瓶”,以想象的手法描绘了这位游方僧人夜间在山泉边打坐参禅的场景。“龙湫”是瀑布的别称,这里指代山泉。“独灌瓶”意味着僧人独自汲取泉水。在夜深人静的时刻,诗人在心中勾勒出一个静谧的画面,展现了五台山深邃的禅宗文化,以及对僧人的敬意与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僧游五台山》是唐朝诗人释简长在贞元年间(公元785年-805年)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当时佛教盛行,许多文人墨客都有修道访禅的经历,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成为了不少僧人朝圣之地。
在此时期,释简长虽然身为僧人,但也心系庙堂,曾多次参与政治活动,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革。他在诗中写道:“无去来中事,于尘土是非。”表达了在动荡时局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愿望。
此外,贞元年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科举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许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感叹命运多舛。释简长在诗中也体现了这一时代特色,他借送别僧人之际,抒发了对人生无常、世事如烟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