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禅师
南国山重叠,归心向石门。
寄禅依鸟道,绝食过渔村。
楚雪黏瓶冻,江沙溅衲昏。
白云深隐处,枕上海涛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南国的群山层峦叠嶂,我的心早已飞回了那遥远的石门。
在这曲折的山路间寄托着我礼佛的愿望,舍弃一切繁琐的事务我来到了这渔村。
楚地的白雪凝结在瓶中,江边的沙滩让我感到无比孤独。
在那深深的云层下隐藏着我的住处,耳边是海浪翻滚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1. 南国:泛指我国南部地区。
2. 石门:这里应该是指某个地方的地名,具体位置无法确定。
3. 寄禅:将禅意寄托于万物之中。
4. 鸟道:指险峻的山路。
5. 绝食:断绝食物,这里可以理解为不依靠世俗生活,追求精神上的独立。
6. 渔村:渔民聚居的地方。
7. 楚雪:湖北一带的雪。
8. 黏瓶冻:这里的“黏”是动词,表示雪紧贴着瓶子,使瓶子冻结。
9. 江沙:长江边的沙子。
10. 溅衲昏:浪花溅到僧人的衣服上,使衣服显得昏暗。
11. 白云深隐处:隐藏在白云深处的住所。
12. 海涛翻:海上的波涛翻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禅师南归途中所见的自然风光以及内心世界的变化。诗人以“南国山重叠”开篇,形象地描绘出南方山峦叠嶂的壮丽景象,同时也暗示了禅师将要归去的石门寺所在的地理环境。接着,诗人又以“归心向石门”表达了禅师渴望回归自然、求得心灵安宁的心情。
在接下来的四句中,诗人用丰富的意象展示了禅师沿途所见之景:寄禅时倚靠在陡峭的山路上(鸟道);路过渔村时感受到的宁静与简朴;楚地的雪使得装水的瓶子冻结;江水中的泥沙溅到僧衣上使其显得昏暗。这些景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禅师行走在南国山水间的艰辛与坚定。
最后两句,“白云深隐处,枕上海涛翻”,诗人以静谧的白云和澎湃的海涛对比,呈现出一种动与静、出世与入世的交融,暗示了禅师心中既有远离尘世的清净,也有对世事的关怀。这种矛盾的心境,恰恰反映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对世俗生活的眷恋和对精神升华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行禅师》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释简长之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在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6年),此时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释简长是禅宗五山之一天台山的住持,他的诗才横溢,被誉为“诗僧”。
在这个时期,由于安史之乱的影响,唐朝的国力逐渐衰弱,社会动荡不安。在这种背景下,释简长深感世事无常,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释简长在诗中描绘了一幅离别情景,表达了与朋友、亲人分别时的不舍之情。这种情感在战乱时期的背景下显得更加珍贵。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禅宗修行的坚定信仰,以及对众生离苦的关切之心。这些情感都体现了释简长作为一名诗人的独特魅力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