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毛彦谟二首 其二
叹息朝廷记忆疏,未闻平子赋闲居。
穷经岂但论糟粕,乐道宁能逐腐余。
已觉烟霞亲几杖,不教尘土污簪裾。
客来强起谈名理,寂寞茅斋尽日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遗憾现今朝廷的贤才太少,未曾听闻有谁模仿孔平子的《闲居赋》来陈述世事。潜心钻研经典并非仅仅为了咀嚼糟粕,宣扬道德、追求真理也并非仅仅是追随古人的遗风。我已经感受到了自然景色的美好和生活的安宁,不再让尘世纷扰玷污我的身心。即使有客人来访,我宁愿和他们谈论人生哲理,也不愿意让那些无聊的琐事打扰我的宁静生活。这样的日子尽管显得孤寂,但在我心却是充实而美好的。
去完善
释义
1. 叹息:表达哀伤或忧虑的感叹。
2. 朝廷:指国家政府。
3. 记忆疏:记忆力减退。
4. 平子:即张衡,东汉时期著名文人,著有《南都赋》等作品。
5. 糟粕:指酒渣、剩余食物等,这里形容无用的事物。
6. 乐道:乐于谈论道德、真理等高尚话题。
7. 烟霞:烟雾和彩霞,常用来形容美丽的景色。
8. 几杖:茶几和手杖,古代文人常用之物。
9. 尘土:比喻世俗纷扰。
10. 簪裾:指衣冠,这里代指文人雅士。
11. 客来:客人到访。
12. 强起:勉强起身。
13. 名理:哲学道理。
14. 茅斋:茅草屋,这里指简陋的房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傅察对于朝廷忽视贤能之士的遗憾和担忧。通过讲述古人专心向学、乐于道义的精神品质,凸显了作者的文人风骨和对世道的忧虑。诗中“叹息朝廷记忆疏”一句,展现出作者对国家选拔人才的失望。而“未闻平子赋闲居”则暗示出像平子那样的贤才未得到重用,反被闲置的情况令人惋惜。
诗人通过“穷经岂但论糟粕,乐道宁能逐腐余”两句抒发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意味着学者们应当全身心投入学习经典著作,并以此为基础探讨道德伦理。同时诗人表达了自己的信念:无论外界环境如何,都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在诗的后半部分,傅察描绘了自己归隐田园的生活场景,以“已觉烟霞亲几杖,不教尘土污簪裾”表达自己享受宁静生活的心境。然而,当他得知朋友来访时,即便身体不适也要起身谈论学问,表现出学者之间的深厚友情以及他们对于知识的热爱。最后,“寂寞茅斋尽日虚”透露出作者即使身处寂静的乡村生活,也始终保持内心世界的充实与丰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