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昭亭故址
卓午登山去欲曛,昭亭路外看孤云。遗民犹说蘖和尚,古庙莫寻梓府君。罗汉记亡贞石泐,绣球花见异僧闻。隐沦托迹知何是,唳鹤饥鼯几百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阳光明媚的中午,我出发去登山,看着天边的孤云慢慢被夕阳染红。这里的人们还在谈论着传说中的蘖和尚,想要寻找古庙里的梓府君,却发现已经难以追寻。回想起曾经记载罗汉的石碑已经破损,而那见证过往的绣球花在异僧的传说里重现。那些隐匿于世的高人究竟去了哪里?只听到天空中无数只鸟儿哀鸣,山中饥饿的野兽成群结队。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卓午:中午时分。
2. 山去欲曛:太阳即将落下的山中景色。曛,日落时的余光。
3. 昭亭:即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境内的敬亭山,又称昭亭山。
4. 遗民:历史上世代相承的人或老居民。这里指在昭亭一带的老百姓。
5. 蘖和尚:即唐朝的鉴真和尚,曾任昭亭山房主持,对佛教禅宗有一定的影响。
6. 古庙:指昭亭山的寺庙。
7. 梓府君:梓州府的一位官员,曾在昭亭山一带进行治理。
8. 罗汉记:一种记载罗汉事迹的文本。
9. 贞石:碑石的美称。
10. 绣球花:一种花卉,又名八仙花。
11. 异僧:从外地来的僧人。
12. 隐沦托迹:隐居者的踪迹。
13. 唳鹤:鸣叫的鹤。
14. 饥鼯:饥饿的鼯鼠。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寻昭亭故址》中,朱筠通过对昭亭故地山水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和对遗民生活的关注。诗人以卓午登山、昭亭路外等景,展现出一幅荒凉而美丽的景象。山色欲昏,孤云飘荡,这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是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诗中的“遗民犹说蘖和尚,古庙莫寻梓府君”两句,传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和事迹的关注。蘖和尚和梓府君作为历史上的名僧和地方官,他们的故事早已成为传说,但诗人仍然对此充满兴趣。这种关注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也表现出他对民间传说的热爱。
此外,诗中的“罗汉记亡贞石泐,绣球花见异僧闻”两句,则通过描述寺庙的破败和异僧的出现,展现了一幅荒凉的景象。这种景象既是对昭亭故址现状的描绘,也是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最后,“隐沦托迹知何是,唳鹤饥鼯几百群”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诗人在寻找昭亭故址的过程中,看到了许多隐士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让他感到好奇和向往。同时,他也对现实的困境表示关切,如唳鹤饥鼯的几百群,这既是对动物的描绘,也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寻昭亭故址》是清代诗人朱筠所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正值康乾盛世的鼎盛时期。此时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朱筠在这首诗中,以昭亭山为背景,表达了对于历史的感慨和对家乡的思念。朱筠生活于清初,当时的知识分子面临著科举考试的压力,但他却能够摆脱束缚,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
在创作这首诗歌的同时期,清朝正处在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康乾盛世是清代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清朝疆域广阔,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社会稳定。然而,在这一时期,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与世界的发展趋势逐渐脱节。
总的来说,《寻昭亭故址》这首诗是朱筠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对昭亭山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故乡的深沉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