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元长老林亭
闻说幽亭气象宽,何须基构入云端。
平瞻一郡连山翠,远瞩千门枕水寒。
风拂石床松子坠,雨笼莎径栗花干。
遥知出定牵吟夜,只欠清猿啸碧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听闻那幽静亭子的景致令人心境开阔,不必苛求其地基构建达到云端之高度。放眼望去,可见整个郡区的连绵青山,而远望那些靠水的门户,却显得寒凉。微风吹过,使得石床上的松子纷纷坠落,细雨笼罩着莎草铺成的小径,使得栗子花干燥而枯萎。遥想在那出定的夜晚,我若能够牵起你的衣襟一同去吟诗赏月,就只差那一声清澈的猿猴鸣叫与碧绿的水湍之声了。
去完善
释义
1. 基构:基础构建,此处指建筑物的构造和设计。
2. 一郡:整个县或者州。
3. 千门:泛指众多的门,这里形容建筑物众多且布局紧凑。
4. 莎径:长满莎草的小径。
5. 出定:佛教术语,指僧人完成静坐冥想后离开座位。
6. 清猿:比喻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7. 碧湍:碧绿的急流。
去完善
赏析
《寄题元长老林亭》是南宋诗人李含章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通过对元长老林亭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清幽生活的向往。全诗结构紧凑,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首联“闻说幽亭气象宽,何须基构入云端”,诗人以听说的方式引出元长老的林亭,表现出对这座林亭的神秘感和期待感。同时,诗人强调林亭的幽静和广阔,暗示了元长老在这座林亭中生活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颔联“平瞻一郡连山翠,远瞩千门枕水寒”,从正面描写林亭周围的景色。诗人通过“平瞻”和“远瞩”的动作,展示了林亭周边的绿水青山、枕水之门的美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心旷神怡的氛围。
颈联“风拂石床松子坠,雨笼莎径栗花干”,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进一步展现林亭的自然风光。风吹过石床,松子纷纷坠落,雨后的莎径上,栗子花的花瓣逐渐干燥。这些生动形象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片美丽的景致之中。
尾联“遥知出定牵吟夜,只欠清猿啸碧湍”,诗人通过想象的方式,表达对元长老在林亭中生活状态的向往。他想象着元长老在月光下吟咏诗篇,伴随着清猿的叫声和碧湍的流水声,享受着这份宁静与诗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题元长老林亭》是唐朝诗人李含章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以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的追求。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歌创作于唐朝,这是一个繁荣昌盛、文化多元的时代。在这个时期,佛教和道教思想广泛传播,许多文人墨客深受其影响,追求精神的超脱和心灵的净化。李含章作为一位著名的文人,也不例外。她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其次,我们要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李含章是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诗人,她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然而,在她的生活中,她也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挫折。这些人生经历使她对现实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在诗歌中表现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最后,我们要关注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进步。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李含章作为一名文人士大夫,也受到了这种思潮的影响。她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也是她对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
综上所述,《寄题元长老林亭》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包括了唐朝的历史时期、诗人李含章的人生经历以及这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创作基础,使它成为了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风格的优秀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