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河北行

标题包含
河北行
为儒还解著征衣,远戍沙连白草齐。 雁阵不冲羌笛怨,狼烟微认塞云底。 荞花露湿堆空堑,蓼水泓澄截古堤。 渐近界河分内外,野禽嘐戛路东西。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儒士仍脱下征衣, 远方的边境与沙地、白草齐平. 大雁的队列并未被羌笛之声冲散, 可见抱怨的声音并不强烈. 在轻烟的映衬下, 隐约可以辨认出边塞的云底. 荞麦花开得正好, 露水湿润了空地上的防御壕沟; 红蓼在水边清澈的水面上显得格外美丽, 像是截断了古老的堤坝. 逐渐接近边界河流的时候, 可以明显看到分界的内外. 鸟儿在路边的东西方向上飞起, 显得悠闲自在.
去完善
释义
1. 河北行:这是一首描绘边疆景象的诗歌。 2. 李含章:唐代诗人。 3. 为儒还解著征衣:为儒,指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人,这里指的是诗人自己。著征衣,穿上出征的服装。这句是说,虽然我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但我也懂得出征的艰辛。 4. 远戍沙连白草齐:戍,守卫边疆;沙连,即沙漠相连;白草,一种生在沙漠中的植物;齐,整齐地排列。这句是说,边疆的土地辽阔无垠,沙漠和草原相接,景色壮观。 5. 雁阵不冲羌笛怨:雁阵,大雁飞行时排成的队列;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这句是说,大雁在飞行时并不会冲撞羌笛的声音,表达了一种和谐自然的景象。 6. 狼烟微认塞云底:狼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燃起的烽火;塞云,边疆的云彩。这句是说,远方的烽火在云层下若隐若现,表现了边疆的宁静与战争的威胁。 7. 荞花露湿堆空堑:荞花,荞麦的花;空堑,指空旷的壕沟。这句是说,荞麦花在湿润的空气中盛开,装点着空旷的壕沟。 8. 蓼水泓澄截古堤:蓼水,一种水生植物;泓澄,水深而清澈;古堤,古老的堤坝。这句是说,清澈的水流穿越古老的堤坝,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9. 渐近界河分内外:界河,指划分疆界的河流;分内外,区分内地和边疆地区。这句是说,随着靠近界河,地理上的内和外开始分明。 10. 野禽嘐戛路东西:嘐戛,鸟叫声;路东西,指道路的东西两侧。这句是说,鸟儿在道路上东西两侧鸣叫,体现了大自然的生机。
去完善
赏析
《河北行》是清朝诗人李含章的作品。这首诗歌以行旅者的视角描绘了作者前往河北的所见所闻。通过对沿途景色的细致观察和生动描绘,诗人展示了边地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国家疆土的关切之情。 首联“为儒还解著征衣,远戍沙连白草齐”,描述了诗人作为文人墨客,虽身着儒服却也要奔赴边疆。这里通过“远戍”一词传达了战事离乱的信息。同时,“沙连白草齐”描绘了一幅荒漠景象,展现出边地自然的辽阔与苍凉。 颔联“雁阵不冲羌笛怨,狼烟微认塞云底”,进一步描绘了边地的自然环境。大雁南飞,并非受到羌笛之声的影响,而是遵循自然规律;而远方的狼烟只能隐约辨识,显得渺茫而遥远。这一联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边地的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颈联“荞花露湿堆空堑,蓼水泓澄截古堤”,则转向对边地自然景观的描绘。露水湿润的荞麦花覆盖了空旷的壕沟,清澈的蓼水穿越古老的堤坝。这两句既表现了边地的自然风光,又暗示了历史的痕迹。 尾联“渐近界河分内外,野禽嘐戛路东西”,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疆土的分界线——界河的临近感。同时,鸟类的啼鸣声回荡在道路两旁,为这苍凉之景增添了几分生机。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边地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关切之情,以及对人生百态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河北行》是明朝女诗人李含章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京城到河北沿途所见的美景和感想。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背景创作: 1. 诗词的创作时间: 这首诗大约创作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这个时期是明朝的中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 2. 该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 李含章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聪明伶俐,受到良好的教育。她的父亲李攀龙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李含章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逐渐展现出文学才华。在这个时期,她跟随家人四处游历,拓宽视野,为她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3. 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相关背景知识: 明朝万历年间,社会风气开放,女性地位有所提高,许多女性投身文学创作。李含章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成为当时著名的女诗人之一。此外,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热衷于山水田园生活,倡导回归自然,这也影响了李含章的诗歌创作,使她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田园气息。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