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盆寺
巨石何年琢,为盆势莫裁。
圆疑通泽国,深可并天台。
法水长时满,青莲向日开。
无人知此喻,寂寞首空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巨石的雕琢始于何时,
成为花盆的形状又如何剪裁。
它的圆形仿佛连通着水乡泽国,
深邃的程度足以与天台山相媲美。
法水不断地充盈着这个容器,
青莲花向着阳光盛开。
然而没有人知道这个故事,
只能独自承受这份寂静和空虚。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石盆寺:位于中国四川省平武县的寺庙。
2. 李含章:明朝嘉靖年间的女诗人,字兰贞,号云庄,江苏昆山(今属江苏苏州)人。著有《蕴芝集》。
3. 巨石:指石盆寺的巨石佛像。
4. 琢:雕刻,修饰。
5. 为盆:比喻石头形状像盆子。
6. 势莫裁:地势无法再被裁剪修整。
7. 泽国:湖泊遍布的国家或地区。
8. 青莲:青色莲花,佛教的象征之一。
9. 无人知此喻:没有人理解这个比喻的含义。
10. 寂寞首空回:形容寺庙空旷无人,只有首阳山与寺庙相伴。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石盆寺的景观和独特之处。诗人首先描绘了巨大的岩石雕刻而成的石盆,其雄伟的气势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然后通过想象描绘出石盆的深度与广度:圆形的设计使其仿佛连通了一个水泽之国,而其深度则可与天台山的奇景相媲美。接著,诗人提到在石盆内常年涌出的法水,以及朝向阳光开放的青莲,这些都是石盆寺的独特景象。最后两句表达出人们对这美景的无知,让诗人感到孤独和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石盆寺》是清代诗人李含章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清朝中期,大约在公元17世纪至18世纪之间。
在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晚期,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较为稳定。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的繁荣和稳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加强对民间社会的控制等。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但也导致了一定程度的保守和封闭。
诗人李含章生活在这一时期,她是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诗人,由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对女性的限制,她的才华并未得到充分的认可和发展。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她只能选择在家中写诗赋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石盆寺》这首诗描绘了石盆寺周边的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对石盆寺的描绘,诗人也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这种感慨既源于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普遍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