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归吴兴感赋 其二
每话归田倍怆神,转头谁认旧巢痕。可怜八里桥边水,难返三生石上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每次想起归隐田园就倍感忧伤,回头看看有谁还能认出曾经的痕迹。可惜那八里桥边的流水,难以返回三生石上的灵魂。
去完善
释义
1. 吴兴:位于今浙江省湖州市。
2. 怆神:精神伤感。
3. 转头:指时间流逝。
4. 旧巢痕:过去的痕迹。
5. 八里桥:在今浙江湖州府德清县南六十里,一名康庄桥。
6. 三生石:在今浙江杭州灵隐山之阳飞来峰下,相传因唐代僧人圆泽与友人李源在此隔世相见,故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初归吴兴”为引子,表达对故乡的眷恋和对过去岁月的感慨。诗人以伤感的笔触描绘了“归田”的心情,用“回头谁认旧巢痕”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惆怅。接下来的“可怜八里桥边水,难返三生石上魂”则通过形象的比喻,让读者更深入地感受到了作者因时光流逝而带来的心灵上的巨大失落。整首诗情感深沉,令人回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清朝乾隆年间,江南地区著名诗人李含章创作了《初归吴兴感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李含章本名李慈铭,号春帆,浙江乌程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李含章自幼才华横溢,擅诗文,通音律。她不仅才艺出众,而且长得美丽动人,被誉为江南才女。
然而,身处清代封建社会的李含章,尽管有着过人的才情和美貌,命运却多舛。在她二十出头时,她的丈夫病逝,这使得她痛不欲生。为了生计,她开始游历四方,以诗为友,度过了一段流浪的生涯。她曾去过当时的许多城市,如南京、苏州、杭州等地,接触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现象,这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首《初归吴兴感赋 其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李含章在流亡多年后,回到了故乡吴兴(今浙江湖州)。面对着熟悉的家乡山水,回想起昔日的生活点滴,她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诗。在这首诗中,她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岁月流逝、青春不再的哀伤之情。
去完善